陳孝柱
關鍵詞:參與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師生的政治敏感度有所提高,但政治效能感缺乏
筆者對所在學校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總體而言,師生的政治敏感度狀況較為樂觀。參與調查的師生中,在問到“對于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您是否在第一時間了解”時,有69.3%的人選擇了“經常”,僅有 4.0%的人選擇了“從不”或“幾乎不”。在問到“如果您覺得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存在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您覺得學校會采納您的意見嗎”時,選擇“肯定會”的僅占到總數的2.3% 。根據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高校師生往往更傾向于消極地服從政治體系,雖然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但往往不愿意過多地參與到政治當中。
2.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有所增強,但參與程度不高
華中科技大學一份關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932名大學生中,56%的大學生具有較強或極強的公民意識,僅有不到2%的大學生公民意識較弱[1]。雖然我國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有所增強,但也可以看出,民主參與傾向成了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薄弱點。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增強,未能促進其參與程度的提高,并且校外民主參與程度明顯低于校園民主參與程度,大學生的民主參與情況不容樂觀。
3.高校重視公民身份的教育,參與式公民教育缺乏
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調查,在受訪的50名高校教職工中,有83.6%的受訪者認為近年來我國高校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國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以思想政治課為主的政治理論課在提升學生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方面發揮作用不大。
1.拓寬以思想政治課為主的高校公民教育渠道
要拓展目前高校單一的政治社會化渠道,除了要大力改進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將公民教育滲透于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之中外,還應通過人文講座、論壇、公民活動課程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方式和途徑,加強公民素質的培養,使公民教育落到實處,從而為高校公民文化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2.借助校園媒介培育民主的大學精神文化
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假如大學里缺少人際間精神活動的背景,只講書本,不談哲學;只做實驗,不研究理論;只敘述事實,而沒有理論概括;只有學術的方法訓練,而精神貧困,那么這樣的大學必定是個貧瘠的大學。”[2]大學精神文化的建設對培育高校公民文化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
3.拓展民主的參與渠道
高校公民文化的培育植根于實踐活動之中,除了開設適當的課程,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民主實習的渠道。此外,學校應該充分開發校外資源,利用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來拓展大學生民主參與渠道,更好地培育公民文化。
如果學生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能夠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效參與的能力與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環境的能力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不僅會影響到他們以后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還會形成一種輻射力量,影響生活在他周圍的人。因此,基于參與型政治文化的高校公民文化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通過開展公民教育、培育大學精神文化等以及不斷的民主實踐才能真正生長和發育。
[1]周光禮,呂催芳.中國大學與政治社會化: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2](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 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