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
關鍵詞:歇后語;幽默藝術;修辭格;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H136.3
文獻標識碼:A
漢語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即“只能整體應用,不能隨意改變其形式和成分的固定詞語”。歇后語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逐漸沉淀、淬煉、凝聚而成的。人們通過這種幽默風趣的語言,“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質、哲理,全面而充分地展現了中華民族智慧、幽默、風趣的一面”,從而使之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語言形式。那么,使用歇后語為何會產生幽默效果,其幽默藝術特點的成因是什么,筆者在此略作淺析,以便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掌握這種語言,熟練、正確地運用這種語言,并在交流、閱讀、賞析中使其得到創新和發展。
《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將“歇后”作為修辭格的一種,收錄其中,其對于“歇后”的解釋是:“用比喻再加上解說構成一種幽默風趣的語句。”我們知道,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像謎語一樣的謎面;后一部分是本意或本意的比喻、諧音雙關、語意雙關、對比、擬聲等詞匯,像謎語的謎底。如果歇后語為大眾耳熟能詳的語句,人們通常只需說出前面打比方的部分,后邊的本意不言而喻,或讓聽者自己去體會,可以略去,故名歇后語。所以歇后語是比喻、諧音雙關、語意雙關、對比、擬聲等多種修辭格的綜合性修辭格,而這種多樣修辭格的巧妙綜合運用正是歇后語產生幽默效果的主因之一。
例一:你別看他長得精干,實際上是“雕花扁擔——中看不中用”。
扁擔是我國勞動人民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結實、耐用、趁手與否是衡量其好壞的主要標準。經過雕花的扁擔雖然表面好看,但肯定是不結實、不耐用、也沒有用的,所以人們把“中看不中用的”人比喻成“雕花扁擔”。這句歇后語字面說扁擔,字外說人,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語意雙關,用“扁擔”的欣賞功能代替其實用功能所產生的荒誕性和幽默感,讓人忍俊不禁。
例二:小李工作上馬里馬虎,卻老用上班時間偷偷炒股。經理看著他錯誤百出的工作報表,心里罵道:這個小李!真是“屎殼郎搬家——不守本分(糞)”。
很顯然,這句話里的歇后語是將不守本分的“分”與糞土的“糞”諧音連用,也就是使用了諧音雙關語,不僅表達了經理對小李工作不認真的憤懣情緒(本意),也借“屎殼郎”和“糞”這些污物譏諷小李工作態度上的不堪,讀起來讓人倍感風趣、幽默。
例三:媽媽批評女兒說:“你整天在忙些啥?為了這個課外活動,居然誤了好幾天的課,你這簡直就是‘整筐丟西瓜,滿地撿芝麻——因小失大你知不知道?”
這句話中的歇后語則是用西瓜之“大”與芝麻之“小”形成對比,來比喻分不清事情大小、輕重、緩急的做事方法,非常形象、深刻。
例四:小王給小趙講了半天這個理財產品如何輕松賺錢的原理,小趙卻不以為然地說道:“關于你講的這些,哥們兒我是‘蛤蟆跳井——不懂(卟咚)。”
這句話中的歇后語巧妙運用了擬聲詞,借用蛤蟆跳井時發出的聲音來表示相同發音、卻與之無意義關聯的其他詞匯,用在此處,別有一種活潑、風趣、幽默的語用效果。
例五:小王對大家推薦他當模范百般謙讓,班長說道:“小王,自你當上生活委員,你為咱們班里做的好事是‘者字旁邊安只眼——有目共睹的,模范稱號當之無愧,你就別再推讓了!”
句中的歇后語是運用了“析字”修辭格,即“利用漢字結構的特點,減損、離合漢字的筆畫或部位,使字形發生變化、產生新的意義”,給人以耳目一新、趣味盎然之感。
類似的歇后語例子不勝枚舉。
研究比較過大量的歇后語后,我們不難發現,歇后語是一種極富生活氣息的語言,其中包含的物象幾乎來自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角角落落。比如有的來自我們的居室:“用房梁刻圖章——大材小用”“雞蛋殼墊床腳——難撐”“臉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淺”“被窩里放屁——能文(聞)能武(捂)”“裁了大褂補鞋面——大材小用”等;有的來自我們的廚房:“豆腐掉灰堆——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谷糠蒸窩頭——難捏合”“雞骨頭熬湯——沒多大油水”“案板頂門——管得寬”“喝酒不拿酒盅——胡(壺)來”等;有的來自我們的庭院:“老葫蘆爬秧——越扯越遠”“二十一天不出雞——壞蛋”“母雞下蛋呱呱叫——生怕別人不知道”“背著手進雞窩——不簡單(撿蛋)”等;有的來田間地頭:“地瓜地里種豆角——糾纏不清”“池塘里的藕根——心眼兒多”“割麥子不用鐮刀——瞎扯”“旱地里的南瓜——越老越紅”等;有的甚至來自各家茅房:“蹲在廁所問香臭——明知故問”“描金糞桶、羊糞蛋——表面光鮮”“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糞叉上鑲鉆石——不值得”等。
以《歇后語四千條》為例,對其中喻物類共673條歇后語進行分析可知:以勞動人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為題材的共有206條,占31%;以勞動人民生活中常見的花草、瓜果蔬菜、農作物為題材的共96條,占14%。由此可見,這些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歇后語廣泛根植于百姓生活里,活躍在民間口語中,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司空見慣的平凡物象,或譏諷、或調侃、或戲謔,既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質、哲理,又全面而充分地展現了中華民族智慧、風趣、活潑、俏皮、幽默的一面,成為豐富人們日常口語的“調味品”,成為最富有生命力、最“接地氣”的民間語言。
我國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歇后語中比比皆是,很多漢語歇后語的內容便源自我國古代的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文學、戲劇、天文、民俗等文化。人們通過歇后語的方式,用其中人物和事件所包含的教訓、智慧、哲理、本質或者情境的相似性,來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使歇后語既有了“秤錘雖小壓千斤”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又增加了歇后語的內涵和雅趣。
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歇后語:“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雖然僅僅幾個字、短短兩句話,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是海量的,比如:周瑜和黃蓋分別是誰,他們是什么時候的人物,當時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為何周瑜會打黃蓋,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是什么,等等。在我們很小、甚至在還沒有什么歷史知識的時候,也許就聽說過這句歇后語,即便當時不知道周瑜和黃蓋是誰,因對說話時情境的感同身受,也不難理解這句歇后語的含義,又因這種新鮮的表達方式而對之產生深刻印象,待我們完全了解三國故事后,便不僅會體味到這句歇后語含蓄、風趣、幽默的意蘊,更會不由自主地去運用,以增加自己語言的豐富性。
再比如歇后語:“女駙馬進洞房——一個喜來,一個憂”。《女駙馬》是黃梅戲的代表作,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湖北襄陽道臺之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于如愿以償,成就美滿姻緣的故事。這句歇后語借用我國戲曲藝術中“女駙馬進洞房”這個頗具故事性、戲謔性的場面為喻體,來比喻“有人歡喜、有人憂”的相似場景,活潑、幽默、耐人尋味。
類似的歇后語還有“周幽王戲諸侯——言而無信”“衛懿公養仙鶴——誤了國家大事”“謝安做官——東山再起”“中原逐鹿——捷足先登”“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好話(畫)兒”“趙高的女兒——裝瘋賣傻”“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等歷史類歇后語;“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陳世美犯法——包辦”“晁蓋的軍師——無(吳)用”“水泊梁山的兄弟——越打越親熱”“范進中舉——喜出望外”等文學類歇后語;“灶王爺掃院子——多管閑事”“土地奶奶跟王母娘娘比美——天壤之別”“土地女兒嫁玉皇——一步登天”“十年等個閏臘月——機會難得”“二月的風、九月的霜——長不了”等民俗文化類歇后語。
弗洛伊德認為,幽默是認知不協調給人帶來的快感。很多歇后語就是通過夸張和想象這兩種不協調認知來強調、突出事物的本質,用“言過其實”的、突破人們常規思維的荒誕性來生發出幽默效果的。
例如:“踩死螞蟻也要驗尸——過分認真”“樹葉落下怕打破頭——過分小心”“踩著凳子抅月亮——差得遠”“臉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淺”“用房梁刻圖章——大材小用”“金蛋打飛鳥——得不償失”等類似這樣的歇后語,前半部分所敘述的都是突破我們常規認知的、荒誕不經的行為,現實生活當中幾乎沒有人會那樣去做,但是現實生活當中“過分認真”“過分小心”“不知深淺”的人或行為卻不少見,也會有“差得遠”“大材小用”“得不償失”的現象或事情,而且當事人不一定自知自明。這時人們便會通過這些非客觀的、帶有夸張和想象色彩的歇后語,來假設和比喻人或事件真實的、客觀的形態,從而點破事實的現象本質,不僅言之有力,而且詼諧幽默、妙趣橫生。
歇后語是智慧的外溢,歇后語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式的幽默;歇后語同時是一種高度能產性、開放式的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在運用傳統歇后語的基礎上,也在用隨時代應運而生的事物和詞匯,不斷創造出新的歇后語。不管是傳統的歇后語,還是現代的歇后語,都以其活潑、風趣、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受到人們的喜愛,研究、使用、創作這種語言對豐富和傳承我國漢語言文化以及人文內涵,意義非凡。
[1]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
[2]唐 文.歇后語小詞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3]譚學純,濮 侃,沈夢瓔,等.漢語修辭格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夏雪峰.歇后語的風格色彩[J].龍巖師專學報,2004(2).
[5]陳佳璇.世界語言文化中“詞匯化的能產的超微型喜劇系統”——漢語歇后語價值的重新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6]張聰義.從語言順應論角度看歇后語的語用效果[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7]揚 清.論歇后語的非現實虛構[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