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國 王倩 馬盼
關鍵詞:社會評價;高校體育社團;功能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目前,關于體育社團較為認可的定義是:以體育實踐為主要活動方式和活動目的,有組織或自發地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行為規范和情感的人們的集合。因此,本研究將高校體育社團界定為:在高校內學生以體育活動為基本活動方式自發或有組織的具有共同情感和行為規范的團體組織。目前我國各高校體育社團眾多,以體育協會或體育俱樂部較為多見。
評價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項較為重要的社會活動,是指按預定的目的,通過量化的方法來對所要研究的多屬性對象進行綜合評價。社會評價的標準是衡量評價客體的屬性是否符合評價主體需要,客體的價值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標準。體育社會評價是指體育運動對參與者發展的貢獻與影響,以及對社會、生活等方面可持續發展影響的綜合評價。
本研究對社會評價視野下高校體育社團的功能進行分析,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高校體育社團對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對社團成員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影響、對社團成員生活方式和體育價值觀的影響、對社團成員社會化的影響、對學校教育教學以及對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與影響等方面的評價。通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與高校體育社團相關的社會因素,分析高校體育社團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為高校體育社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1.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群體凝聚力和群體績效的積極影響
群體凝聚力是研究個體如何實現合作和克服集體行動問題以達到更高績效的核心基礎。國內外學界研究表明,群體凝聚力對運動績效的影響較大。群體凝聚力同時也是社會組織穩定發展的重要特征,凝聚力的產生與群體成員的幸福感、歸屬感、認同感、成就感等群體績效有較大關聯,并通過群體鍛煉獲得了組織演進的動力,直接促進群體成員鍛煉的持續性。
研究表明,群體凝聚力兩個維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都和群體績效的三個維度(健身績效、群體滿意度以及組織演進)具有正相關關系。從加強群體凝聚力的視角來看,高校體育社團利于加強成員內部的交往互助行為,密切成員間的關系,提升成員間的信任程度,提高社交引力。另外,成員在體育社團中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逐步成為社團獲取科學健身信息、技術及資金支持的主要渠道,提高健身吸引力,進而提升群體滿意度。
2.高校體育社團承載著思想政治和德育功能
高校體育社團承擔著鍛煉健康體魄、陶冶學生情操、磨煉個性和品質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體育社團通過組織把學生吸納進來,讓他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這些活動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內涵。這種思想教育更多地出于學生的自發要求,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自我、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通過學習和鍛煉,使每一個體育社團成員深切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在快樂、美好的氛圍中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另一方面,各種體育活動都有明確的運動規則,參與者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這就使高校體育社團會員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協作等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高校體育社團在發揮德育的功能方面具有載體作用,不僅能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高校體育社團發揮著心理健康干預功能
體育社團活動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明顯的積極作用。體育鍛煉是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國內外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人的智力、情緒、人格、自我概念和認知過程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也常用于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精神分裂癥等)的治療。豐富多彩的大學生體育社團活動是課余體育活動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參與者體驗到個人與集體的緊密關系,同時達到愉悅大學生身心的目的,有助于構筑團結、積極上進的校園體育文化。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在精神健康、提高自我理念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的人格結構,促進其人際交往、自我和諧。本研究通過對參加高校體育社團活動的大學生進行心理現狀的調查和評價發現:高校體育社團具有緩解焦慮、抑郁和調節情緒的積極作用,對不同心理癥狀的個體具有干預和改善作用;長期有規律的鍛煉者很少焦慮和抑郁,更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4.高校體育社團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
高校體育社團是傳播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體育具有培養人才,強身健體以及繼承、傳播、發揚人類優秀文化的社會作用。高校體育社團是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體育社團的發展與繁榮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同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體育社團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緩解了學習生活所帶來的精神緊張和疲勞;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健康,同時得到了真摯的友誼和愉悅的心情;在激烈對抗和競爭中,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和才智,磨煉了意志品質,使學生更加自尊、自強、自信。
綜合以上研究,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群體凝聚力和群體績效的積極影響,同時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發揮著心理健康干預功能,成為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體育社團的凝聚、教育、指導、服務功能,把握高校社團的發展方向,將其打造成德育的陣地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力弘揚以體育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讓高校體育社團在全民健身和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顧淵彥.體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陳 裕.競技籃球效能評價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張鐵明,譚延敏,陸盛華,等.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5).
[4]練志寧.高校體育社團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 體育科學研究,2014(2).
[5]張 凱,張茂樞,林 立,等.大學生體育活動傾向性及心理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3(3).
[6]方 敏,孫 影,大學生SCL-90因子分與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5(2).
[7]王秋慧.體育與校園文化[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8]何維民.高校體育社團的文化載體效用及其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5).
[9]劉強德.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體育科技,2006(3).
[10]潘麗霞.高校體育社團的教育生態意義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