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睿
在號稱“黃金水道”的長江經濟帶中,制造業尤其是工業制造業占據了國民經濟總值的大半壁江山,而且其廣布于205萬平方公里的綿長腹心地帶,區域間彼此的聯動共振堪稱是一篇石破天驚的恢弘文章,最終結果也直接關系到該區域經濟高質量的成色以及現代經濟體系的 建立。
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組成的長江經濟帶既匯集了鋼鐵、汽車、石化、冶金等傳統制造業,也遍布著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航天等新型制造業,同時還盤踞著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軟件和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等制造服務業。作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一個全產業鏈覆蓋的核心經濟板塊。
以城市群為主線,長江經濟帶的上中下游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制造業區位分工,其中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將聚焦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建設研發集聚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以武漢為圓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主要通過產業集聚,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以重慶為中心的的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將突出綠色發展,同時高起點、有針對性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
但是,目前來看,長江經濟帶的中低端制造業比重依然過高,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大,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多依賴進口。重要的是,長江經濟帶的制造業的協同創新發展通道還不寬闊,生產要素的互通融合也不夠順暢,而且地區之間的不平衡也并未得到明顯改觀。據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報告(2017)》,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高技術制造業發展水平始終落后于下游地區,呈現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空間分異特征,下游的空間溢出效應有待提升。
謀求制造業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及由此帶動整個區域板塊經濟速度與質量的共同躍遷顯然是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經濟戰略的最高圭臬,對此,除了加快供給側改革以推動結構升級外,長江經濟帶必須實現制造業的同頻聯動與協同共振,首要議題就是依托核心地區以及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分別打造出可以引爆區域經濟的產業集群。如上海、江蘇、湖北、重慶、四川可聯動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上海、四川、江西、貴州、重慶、湖北、湖南可整合為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寧波、武漢、合肥、蕪湖、長沙、重慶、成都等可聚合成汽車產業集群,江蘇、安徽可編織成家電產業集群,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可集結成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要素的市場化流動是制造業區域聯動的基本前提,為此,一方面要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城市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構建出城市群制造業優化布局的協同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城市群制造業規劃;另一方面,借助中央最新推出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通過明確產權制度健全商品市場、要素市場及轉變政府職能,打破各自為政、地區封鎖以及貿易壁壘,著力構建統一的區域管理體制。重要的是,依托區域間發達的交通運輸系統、商品和資金流動平臺,西部地區須在交通、通信、金融等方面補短板,形成區域虹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