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中外、古今對比的方法,論證了教師向學生學習的意義和必要性。從普遍意義上講,事物具有無限多的規定性,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和領域出彩;從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上講,教師最了解學生,學生也最為了解教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關鍵詞:教師;學生;學習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4
作者簡介:周德義(1955—),男,湖南省教師教育學會會長,湖南省教育科學院博士后指導教授,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我寫下這個命題時,和你看到這篇文章一樣,會感到驚訝和覺得費解,以為扯談。其實不然,你我細細琢磨一下,確實是這么回事:學生也是你真正的老師。
先從普遍意義上講,我有個基本的哲學觀點,認為事物具有無限多的規定性,也就是說,我們對于事物的定義,可以經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普天之下,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就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可以出彩,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和領域。當然也有層次高低的區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在《哲學詩語》中說:“人人都是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另外,從人與人的相互關系而言,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言下之意,兒女是父母親自哺育、教導成長起來的。因此對于兒女的性格、習慣和好惡情感等,父母親是最了解的。同樣道理,教師帶學生,自然也最了解學生。同時,對于教師的研究方向、知識水準和研究的發展趨勢而言,學生也是最為了解明白的。故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之說。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蘇格拉底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蘇格拉底是世界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因為他是在我國圣人孔子出世10年后出生的,所以世人又稱他為“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點,但是他沒有著作,其留傳下來的言論都是他的弟子柏拉圖等人所匯編的對話集中總結出來的。在《柏拉圖對話》中大部分對話是以蘇格拉底作為發言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討論問題的方式闡述哲學觀點。當然這些觀點既反映了師生共同的思想,也反映了作為學生的柏拉圖對于老師蘇格拉底思想的繼承與延伸。盡管師生的思想成果是通過學生的著作實現的,但是二位的理論方向也是顯而易見的,蘇格拉底的學說主要側重于倫理學,而柏拉圖則構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這一點與《論語》《孟子》等著作的形成有相似之處。
大家知道,亞里士多德有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即“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公元前367年,亞里士多德17歲時,遠離家鄉來到雅典,慕名進入柏拉圖創立的柏拉圖學園學習,師從柏拉圖20年。柏拉圖很賞識亞里士多德的才學,贊譽他是“學園之靈”。柏拉圖死后,亞里士多德在總結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否定了他的老師、師祖的很多觀點和理論,創立自己的哲學體系。譬如,他批判了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倫理學基本觀點,認為倫理知識雖然是普遍的,但是卻不能顧及個別行為的無限多樣性;他批判了柏拉圖有關“善理念”的基本觀點,指出如果這種“善”是不能實現的,那么就是毫無意義和價值而言的;等等。
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后來人的識見、智力水準超過前人是一定的事情,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國唐代大文豪韓愈曾經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說,由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弟子完全可以超越老師。時至今日,更是如此。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爆炸、信息云集、互聯網技術空前發達的時代,知識信息的來源渠道太多太多,因此教師可能在所任教的科目知識能力方面比較優勢于學生,而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及學生。因此,我們首要的任務是了解、理會、讀懂自己的學生,知道他們所思、所能、所需,才可能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古代亦有教學相長之說,為此,作為為人師者,我們應當響亮地提出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