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平
【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的體育特色到如今的美術特色,珥高人為學校體藝特色的確立和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了把學校的體藝特色工作深入推進,學校把教學與教研相結合,并向著常態化推進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實現常態化的目標不斷努力。
【關鍵詞】體藝特色;骨干引領;聚焦課堂;創新機制
體藝特色是我校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的體育特色到如今的美術特色,珥高人為學校體藝特色的確立和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了把學校的體藝特色工作深入推進,學校把教學與教研相結合,并向著常態化推進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實現常態化的目標不斷努力。2015年,我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級課題 “三星級農村高中體藝特色班建設的實踐研究”,學校圍繞這一課題展開行動。
1.進一步推進實施高中生素質教育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教育部關于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教體藝〔2011〕2號)、《關于開展普通高中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專項督導的通知》(蘇教辦督〔2012〕2號)將增強中小學生體質作為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鼓勵學校重視體育教學,將體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另外,隨著整個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領域美的追求也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我們有責任引領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對美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實,也能夠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2.學校發展的歷史條件和現實需求
20世紀90年代至今,學校體藝特色的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著我校的發展歷程,學校的每一次大發展都伴隨著體藝特色的大發展。多年來,學校積累了豐富的體藝教學經驗,積淀了濃厚的體藝特色辦學的文化氛圍。
在城市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向城區集中、高考競爭持續激烈的背景下,每年中考之后高中招生階段,經過城區四星級高中的數輪篩選,進入我校的是一批三流學生。如果跟城區其他四星級高中一樣按部就班的學習,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也吃力,要想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獲得豐收幾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甚至會顆粒無收。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發展中顯特色,學校必須充分開發優勢學科資源價值,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一個各展其能的平臺。
3.學生個體發展的愿望
家長雖然越來越重視孩子思想的健康成長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是亙古不變的。發展和進步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之一,高中階段的學生也希望能夠進入高一級學府繼續深造。以體藝教育為載體的特色教學,為農村學子鋪就成才之路,使學生帶著興趣快樂學習,既練就了藝術才能,又拓寬了農村高中學生的大學之路。
1.現狀分析
(1)已具有的初步成效和經驗
辦學模式和培訓模式的日益成熟。藝術班成立后,學校精心挑選班主任及文化課任課教師負責文化課教學。專業課教學由南京某知名畫室負責,學校與該畫室簽署合同,畫室在學校的監督下選拔優秀的專業課教師負責專業培訓,學校做好管理工作。
體藝特色氛圍濃厚。連續四年體藝高考的成功不僅讓許多學生收獲喜悅,也使體藝特色辦學模式得到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學校內部上下齊心,大力發展體藝特色;社會各界慕名而來,輸送大量的新鮮血液。
在夯實管理過程中求精細。責任到位,各負其責,層層放權,層層把關,不留空白。學校放手讓負責文化教學和專業教學的人員開展工作,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長期以來,我校一貫堅持在管理中求發展的理念,學校每天安排教師和行政二十四小時值班,不讓學生離開教師的視線,不讓問題在盲區中產生。正因為如此,也創造了學生靜下心來讀書的環境,使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成為可能,成為習慣,成為風氣。
(2)運作的安排和努力
近兩年,全市高中格局再次發生大規模變動,我校生源數量和質量再次下滑,文化方面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全軍覆沒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面對困境,著眼未來,學校再次做出大膽嘗試,將學校教學重點從文化類全面轉移至體藝類,在新高二的分班中設立四個美術班,一個體育班,僅設兩個文化班。
學校改變專業培訓被動接受的格局,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主動出擊,加強與其他辦學機構的聯系,充分掌握文化教學和專業培訓整體的主動性,進一步完善合作細則,強化專業教學師資配備,優化專業培訓模式,達到學生利益最大化。
學校政策的適當傾斜。美術班和體育班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關乎學校的進一步發展,也關乎學校教學重點轉移策略的延續。所以,在不影響全局的情況下,學校大力支持新高二美術班的發展。
在教學策略上,在適合學生學習中求實效。還原課堂的教學策略。課堂上落實“三實”和“三度”。“三實”就是實際、實在、實效,教師去掉花架子,立足書本。“三度”就是降低難度,降低速度,減小坡度,通過反復講解默寫訓練和作業夯實基礎。
班主任管理堅持“四不一抓”理念,對學生不抱怨、不埋怨,不拋棄、不放棄,抓最后一名。在學生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從早晨起身、宿舍衛生、就寢紀律到讀書姿勢、唱歌聲音,從上課筆記到考場紀律,不放過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任何環節,發現問題后,立馬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進取心。利用教室文化,宣揚進取精神,表彰進步學生,提高學生斗志,總結學習得失,要求學生“人人爭做一個追求成功的人”,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成長目標,并能做到及時總結,在實踐中完善。
2.思考和展望
按照常規思維,進入我校藝術班的學生一定會有扎實的藝術基礎,但是我校每年高中招生并沒有按照特殊的標準專門進行招生,進入學校藝術班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沒有高人一等的藝術基礎。雖然學校美術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年來學校發展的壓力,但是依靠不足一年的集中批量式培訓,想在專業高考總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學生專業基礎水平、專業知識的領悟能力正成為越來越多的體藝考生的軟肋。在生源數量銳減、質量驟降的困境中,學校尋找到的體藝特色辦學模式正經歷著嚴峻的考驗。
多年來,我校確實在體育專業培訓、音樂專業培訓、美術培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但面對全面擴班,學校師資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改變如今美術班必須與校外辦學機構聯合辦學的窘迫處境,也直接導致學校無法從根本上掌握專業培訓的主動權,難以處理文化學習與專業培訓、專業培訓與日常管理等較為突出的矛盾。這影響著家長、學生對學校體藝特色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制約著學校體藝特色辦學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我校美術班成立以后,學校將一間圖書館閱覽室清空打掃,作為美術教室,場地狹小,設施設備全無,全體師生只能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一年。如今體藝考生人數大幅增加(將近原來的6倍),學校后勤服務更加捉襟見肘,教室不標準,教學設備不到位。學校領導憂心忡忡,專業培訓教室心急如焚,學生心有怨言,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相關設施、設備無法滿足需求,將嚴重制約特色建設的進程,特別是學生的成長。
對于體藝特色班工作的實施,我們現在最關注的,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常態化、有效化實施。在前一段實施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與沉淀,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課程的常態首先就應該是課堂的常態,教學常規的常態,即具備備課、上課、輔導、評價四個環節,落實課時計劃。基于這一思考,我們在課題開題課、行動指導課、匯報交流課和體味反思課四種課型的基本思想指導下,對行動指導課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和構建,確立了這樣的研究思路:立足行動指導,聚焦課堂教學,扎實推進三星級農村高中體藝特色班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常態化實施。
1.學校統籌,骨干引領,形成合力,制訂切實、可行、有效的課題研究課時計劃
我們在課題開題之初,就幫助教師制訂課時計劃。首先是教師指導學生分小組制訂研究方案,這是課題開題課應解決的問題,大部分教師都能掌握這種課型的課堂結構,且都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一般需要兩課時就可完成。我們規定各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以骨干教師為主(或指導教師全體參與),以開展課題研究所運用的方式、方法為依據,結合課題研究內容統一制定、安排課時計劃,最后教研室組織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干教師對課題的課時計劃進行統一審核、修訂,并及時反饋給課題研究小組。這樣課題的課時計劃都得到了科學的指導,教師上行動指導課有了明確的教學內容,也就解決了“上什么”的問題,每一節課都能使學生訓練或掌握一種研究方法、技能,有效保證了“教之有物,學有所得”。
2.聚焦課堂,開展培訓,強化指導,保證課時計劃的有效落實
開展課題研究經常用到的方法有調查、搜集資料、采訪、實驗等,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開展課題研究讓學生掌握這種研究方法。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上課?也就是“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舉行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讓骨干教師根據自己的課時計劃執教公開課,供教師觀摩、研討,為其他教師“樹標”。有了標,老師們就有了學習與研究的方向,課堂教學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這樣一來就保證了課時計劃的有效落實。
3.創新機制,多元評價,科學量化,促進課題研究的常態運行
每學期期末課題研究成果展評得分,直接計入老師考核中的“課題得分”。我們在進行教學調研時,為了考查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我們進行了卷面測試(調查),并將該項得分計入教研組和教師個人評估。
創辦體藝特色班是著眼學校長遠發展的正確決策,也是符合學生、家長、社會需要的正確選擇,也關乎著全校師生的發展。想要辦好體藝特色班,通過常態化推進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實現常態化推進體藝特色班是重要的途徑,需要我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長期奮斗,勤勞的珥高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動書寫珥高新的輝煌。
[1]趙慶榮.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對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6).
[2]肖川.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2(6).
[3]劉望道. 國有學校黨組織領導班子長效機制建設的途徑和對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