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要】小學思品學科是一門重活動的綜合性課程。在品德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活動進行體驗、提升,從而促成種種道德的內化。新教材編排為學生表達思想和情感、進行創造活動提供了方便,使德育教育不留痕跡地融入教師根據教材資源為學生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品德學科;教材編排;德育實踐活動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致力于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的形成的綜合性課程”。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道德行為習慣。因而,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做到內容活動化,通過教材編排開展德育實踐活動,以活動帶動教學、補充教學、延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標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課前的觀察體驗和課后的自主實踐。課前,學生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觀察、記錄,積累學習素材,使課上所要討論的問題來源于學生的視野;課上,學生探討交流的是自身經歷的事件和內心真切的感受,所扮演角色的言語、動作無不來源于實踐,發自于內心;課后,要基于文本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開展做、訪、問、走等實踐活動,深化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行為。
1.以教材編排資源為源泉,進行課前實踐活動
生活性是思品課的重要特點,因此課前活動是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引導學生課前參與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課程的實效性。
如在教學“56個民族是一家”這一課前,我們就要考慮到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對于少數民族比較陌生,他們的感性經驗很少,對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了解得更少。如果以此為起點開展教學活動,孩子們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又能掌握多少?所以課前要布置好任務,通過請教、查閱、調查等途徑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資料,為課堂之間的交流展示、資料補充、資源共享做好準備。
2.以教材編排資源為紐帶,開展課后實踐活動
課后延伸是實現本課程向課外延伸的一條有效途徑,是促進課內生活向課外生活和諧轉化的催化劑。在傳統的思品課程教學中,課堂生活和課外生活是脫節的,甚至是對立和倒置的,形成課內課外兩張皮,這種矛盾的狀態直接導致了學生在人格上的雙重性。為了糾正這一落后的教學方式,就需要在課后延伸活動,把他們的書本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他們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
在“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中,教材編排上有一模塊是“小倡議”,其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執教結束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些實踐活動。①我和父母換角色。要求:在家當一天父母,承擔父母要做的所有的家務事,親自去體驗一下做父母的辛苦與操勞。②我為父母洗腳。讓學生們感受父母那種腳踏實地、辛苦操勞的艱辛,從而更深地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感情。③“小鬼”當家。
讓學生走出教學,跳出教材,去進行一些家庭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到父母的辛勞,激發起他們對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為學生與家長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
素質教育十分重視兒童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渴望,而且品德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活動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可以使課堂教學不再呆板、沉悶,可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心理,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學會選擇,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道德能力。
1.沐浴生活陽光——生活類活動設計
人的生活是人類社會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就意味著要以兒童的生活為核心,從生活出發,從而滿足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誠實是金”這課教材中有“放大鏡”這一板塊,在執教過程中,可以將其中的事例進行設計。這次單元考試之前,爸爸說:“孩子,只要你考到90分以上,我就帶你去清港農業觀光園玩。”“去農業觀光園,這我可是盼望很久了呀!”我真是太高興了。今天傍晚試卷發下來,我一看:“怎么才76分?”我想: 。
課堂教學是思品課程的主要實施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營造 生活氛圍,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通過模擬化的生活活動,學生不知不覺體驗到了誠實做人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點燃情感火花——游戲類活動設計
張化萬老師說:“兒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游戲精神。”在學習中穿插游戲,可以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種享受,使學生在游戲中品德得到提升。
“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編排的一個問題“你是什么樣的?”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游戲:“猜猜我是誰!”每個學生設計一個個人小檔案,寫上自己的外貌、性格、愛好、優點等,力求把自己的特點寫出來。然后把小檔案投入秘密箱,猜猜是誰,請猜中的同學講是怎么猜出來的。這樣,學生在游戲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通過同學之間準確、全面的描述,每個孩子都可以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互相溝通,互相賞識。
3.走進藝術天地——審美類活動設計
審美觀決定了一個人的品位之高低。別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美德是親姐妹。”可見,道德教育與美的教育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較高的審美素養。
“我愛秋天”這課教材給我們呈現了 “感受秋天”“果實和我們的生活”“果實長大不容易”三個主題。“感受秋天” 這個主題在教材中呈現的僅僅是一些秋天的圖片,以及一首兒歌。像這樣的內容,如果僅僅是通過課堂的講述、描繪,學生能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嗎?因此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美麗,了解秋天的特征,我們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實踐活動作業:秋姑娘悄悄來到了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禮物,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尋找一下秋姑娘給我們帶來了哪些禮物嗎?(提示:植物的樹葉、花瓣、果實等)請你把它拾起來,收集起來。這樣的活動形式滿足了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的需求,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活動落到了實效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開展品德的實踐活動,以活動帶動行動,從言語走向行動,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教育。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肖峰.學會教學——課堂教學技能的理論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3]方芳. 堅持以生為本 關注留白資源[C]. 品德新課程展示活動論文教案集,2010(3).
[4]浙江省教研室.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改革教學培訓資料[D]. 浙江省教研室,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