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要】 針對2017年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舉辦的藍天杯初中語文會課傳統篇目——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如何上得不傳統,筆者試圖引入友善用腦6M予以突破:用多感官教學走進文本,用思維導圖解讀文本,以自己的方式探究文本。
【關鍵詞】友善用腦6M;傳統篇目;閱讀突破
2017年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舉辦的藍天杯初中語文會課的課題是一篇傳統篇目一一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傳統篇目如何上得不傳統呢?筆者試圖引入友善用腦6M(Music音樂、Movement運動、Multi-sensory多感官教學、Mindmapping思維導圖、Meritation冥想、Mimmow以自己的方式學習)策略在傳統篇目的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
多感官教學,主要是利用語言、音樂、繪畫、圖片、視頻等手段,使學生的眼、耳、口、鼻、肢體等多個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讓學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慧。
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用語言描繪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實物演示情境,用表演體會情境,用生活展現情境等方式,在學生開始閱讀前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上有所感受,再通過大腦的聯想和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學生閱讀中可以播放一些適當的音樂,讓美妙的樂聲伴隨學生遨游書籍的海洋;當在學生閱讀不解時可以聯系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解讀文本困惑。
請看在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中借助多感官教學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課例——
課例1: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聆聽歌曲《燭光里的媽媽》,老師朗讀冰心寫母親的一段感人文字后,讓學生把感受告訴大家。之后,老師進一步導入,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慈母情都是想得通的,慈母情是人世間最圣潔、最無私、最偉大、最永恒的親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著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鄒韜奮的母親,感受她那份濃濃的慈母情。
課例2:同學們,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幕手與手觸碰的圖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母親。的確,一雙呵護的手、一個溫柔的笑、一串晶瑩的淚珠、一條操勞的皺紋都勾勒出一位母親的形象,都能給兒女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看他如何用他的筆、用他的情來描繪他敬愛的母親。
課例3:同學們,莫泊桑說:“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出現在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請你講一講你熟悉的飽含母愛的話語和一個最讓你感動的關于母愛的故事。之后,多媒體播放滿軍的歌曲《懂你》,創設情境。學生自由發言,進行交流。
這樣,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以及播放相關的視頻和音樂,學生可以在視覺和聽覺上有所感受,再通過大腦的聯想,便能深深地沉醉在文本的海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閱讀《我的母親》,不難明確本課目標:1.概括敘寫母親的幾件事情;2.分析母親的人物性格;3.把握作者表達的情感。突破這樣三個目標,實際上也就是解決“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的問題。為很好地解決問題,我想,借用思維導圖可以直觀形象、整體有序地突破。
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文本內容,不妨設計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本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2.本文寫了母親怎樣的性格?3.作者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情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閱讀邊畫圖,學生很快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了。以下思維導圖根據學生在閱讀中畫出的草圖加工而成——
在具體的深度閱讀中,我們仍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閱讀解決問題。如在突破“作者是怎樣表現母親形象的”這一重點時,教師可利用表格式思維導圖進行教學。
(1)找出表現母親性格的關鍵句并朗讀。
(2)品讀有關段落,找出與母親三個性格對應的關鍵詞句,通過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分析母親的形象。(填表)
小結:活潑、歡悅、柔和、青春的母親是可愛的,善良多情的母親是可愛的,慈愛明理的母親是可愛的,溫柔的母親是可愛的;善講故事,講得自己和聽者都動情的母親是有才具的;獨力支撐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家,深夜做鞋的勤勞的母親是努力的、能干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課程應注重學生閱讀實踐,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個性化閱讀教學新理念伴隨新課程改革步入了我們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風靡課堂且異彩紛呈。但諸多教師在教學中無視學生的閱讀需求,使學生處于被動閱讀的狀態,讓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有失個性”。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多元化見解的同時,應滿足學生個體的閱讀愿望,在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同時,正確對待學生個性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面對動態萬變的語文課堂,教師應關注每一位閱讀個體,充分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語,正確審視學生的每一處體驗,及時巧妙地應對學生在讀書、感悟中存在的問題,將學生的閱讀引向正確的軌道。請看筆者在《我的母親》教學中的學生個性化閱讀——
1.請大家幫助老師解決一個疑惑:課文第5段與第6段為什么沒有按年齡的順序來寫?
明確:前三件事從“兩三歲”寫到“十歲”,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主要寫母親對子女的愛和她的才干,第四件事雖然也寫母親,但主要是寫“我”看到母親深夜勞作不休時的歉疚和激動之情,這里就不僅僅是母親對子女的奉獻與犧牲,更有子女對母親的真誠、執著的感恩之情。
2.新課標要求我們在閱讀中多元化解讀、個性化閱讀。請同學們就本文在主題、情感、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創新閱讀,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問題1:怎樣看待父親的“打”?
探究:這是封建野蠻的教育方法所致!但我不敢怪我的父親,因為那個時候就只有這樣野蠻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著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著我的慈愛的母親。他恨這種教育,恨這種教育方法,恨舊式教育。
問題2:作者見母親熬夜做鞋,“當時一肚子里充滿著這些心事,卻不敢對母親說出一句”, 為什么?
探究:為母親的操勞內心感到不安了。其實他把心里話說出來,母親又要擔心了。為了不讓母親操心,所以才不把心事告訴母親。
問題3:作者最后說母親“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你怎么看?
探究:母親把所有的愛和所有的情感都給了我們,對于母親而言,是有意義的。而作者說沒有意義,是站在更高的社會角度,認為母親的才能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和母親對子女的情感。
由此可見,正確把握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從滿足學生個體學習需求出發,給學生創造自主閱讀的時空,充分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才能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讀書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從而實現語文教學既教書又育人的終極目標。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統篇目的閱讀教學,不一定就是傳統方法的教學,只要我們汲取當下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這樣的“活水”,就一定能獲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渠”!
[1]劉春英. 淺談初中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之養成[J].學周刊,2011(06).
[2]謝小清. 談初中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 文教資料,2011(25).
[3]丁衛軍.《我的母親》課堂教學實錄[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395a5f01018z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