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勝強
【摘要】在美術的現代化和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學也不斷思考著“究竟教給學生什么?”這一命題。文章以小學生兒童畫表現能力的培養為例,就小學美術教學的立足點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認為,小學美術教學要還原繪畫作為表達藝術的多元價值,應該讓學生在寫生中尋找表現的源泉,在構思中確定表現的主題,在筆墨中完善表現的內容,達成素質、精神和知識相統一的終極旨趣。
【關鍵詞】兒童畫;寫生;構思;筆墨;藝術
在美術的現代化和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學也以新課程的新視角構筑著新平臺,教學過程中我們在不斷思考“美術是什么?”的同時,也不斷思考著“小學美術究竟教給學生什么?”這一命題。這一命題讓我們面對很多困惑,其中最大的還是基礎美術教學的立足點在哪里的問題。
毋庸回避,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把“美術”作為訓練筆墨技巧的“課”來對待,在許多時候甚至把美術技巧當作了美術本身。我們現在動輒稱“音、體、美”,把體育與美術并置恐怕跟以上認識不無關聯。其實,體育課程除了恪守“健康第一”這一原則,它還擔有從小達到體能器官的適應這樣的課程目標,而美術需要的是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高的文化素養。雖然它也含有必不可少的技術成分,但“技進乎藝”,其技術只是作為達到“藝”的手段而已。我們無意排斥小學美術教學中筆墨技法鍛煉的必要性,但我們更有必要還原繪畫作為表達藝術的多元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素質、精神、知識的統一,我們認為,小學美術教學應該有這樣的定位。
鑒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以小學生兒童畫表現能力的培養為例,從實踐的視角探討美術課堂教學的路徑。
我在教學“交通工具”一課時,發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業上出現了多次抹擦的痕跡,還有學生在座位上小聲嘀咕:“我不畫了,我不會畫!”這跟開始時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舉著手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時的情形截然相反。于是,我走到一個原先要畫摩托的小男孩身旁,問他為什么不想畫了,他指著自己只畫了幾筆的摩托告訴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樣畫。
課堂情形再一次印證:筆墨的表達來源于生活。事實上,沒有生活中的接觸與觀察,學生怎么畫得出原本的摩托?沒有充分表象儲存的繪畫無異于閉門造車。繪畫所要表達的只能在生活中孕育,在現實的土壤中醞釀。這樣,寫生作為對周圍事物觀察和記錄的一種手段,作為積累生活經驗、培養學生觀察力、豐富繪畫內容的一種有效形式,自然應融進我們的教學。
寫生要求根據實景邊看邊畫,看得仔細才能畫得像樣。因此,練習者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這樣才能做到觀察細致入微。我一般先讓學生注意某個物體,然后閉目回想它的所有細節,之后重新看這個物體,檢查頭腦中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模糊。做這種練習,可以自我檢索,簡便易行。如果有幾個人一起互相問答,切磋琢磨,效果更好。具體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觀察中遵循由靜到動,由近到遠,由簡到繁,由表及里的原則,并經常采用對比的方法訓練學生,包括形體、色彩、肌理的對比,讓學生通過訓練善于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幾個最突出的特征和細節,把自己感知到的物體記住。學生看到的東西更多更細了,既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經驗,也培養了學生選擇與判斷、聯想與想象的能力。
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曾反復強調美術基礎教學一要路子正,二要下苦功,他曾跟齊白石學畫十年,五次到名山大川寫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我想,這種在寫生中尋找表現源泉的方法,這種遵循程序和探求規律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應該是小學美術教學首先必須效仿的。
培養學生的審美表現既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那么,兒童畫創作審美表現的力量來自哪里?——當然是來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生的自然能力中有三大“原始創造特質”,其中首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充滿無邊好奇,因此,為有效打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通道,我們在教學兒童畫創作過程中應當突出教學方法的啟發性,重視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和鼓勵。
1. 讓學生自信地拿起筆
美術課上,我經常發現,學生的創作各有其獨具魅力的地方,盡管有些創作有所欠缺,但是,當我們換一種角度去欣賞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作品也有值得稱道之處。這時,老師的鼓勵就至關重要。我曾有這樣一位學生,他的寫生作品總是和實物相差甚遠,有時還遭到同學的嘲笑。他害怕上美術課,害怕自己的畫被人看見。有一次,我給他看了一張“梵·高的自畫像”,于是,那個孩子自信地舉起了自己的“印象派”。
其實,哪個孩子不想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這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們在指導兒童創作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兒童作為繪畫的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畫他們最想畫的事物。老師的首要任務是在事先做一些啟發式的引導,樹立學生的信心,讓他們不再畏難。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畫了;有了自信,孩子就愿意描繪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飛翔。
一幅小小的作品,其實就是一次小小世界的表達。讓學生自信地拿起筆,這至少是個好的開端。
2.把生活融進構思中
構思之大膽,想象之奇特,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約束,這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之處。這其中構思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構思的任務是在動手作畫之前確定:畫什么?怎樣畫?畫成什么樣?首先要確定畫什么內容,也就是確定創作的主題。兒童畫構思的特點,是要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盡量保持兒童特有的視角,從兒童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角度尋找題材,使創作內容富有強烈的兒童特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視。
(1)創作主題的確定。首先必須明確,創作主題生活化是不可動搖的構思理念。構思是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兒童把他熟悉的生活,一幕幕地在頭腦中翻過,最后選擇一個最有創作價值的生活情節作為創作的主題。如果確定的題目是《我的家》,教師可以幫助兒童提出設問引導:家是什么樣子?家中有哪些人?他們平時都喜歡干什么等等,根據這些設問有目的、有取舍地進行最后確定。
(2)創作元素的選擇。這要結合創作的形式類型和制作的手法來考慮,要用兒童最熟悉的手法,描繪他最熟悉的生活。對于使用彩筆畫、水墨畫、版畫、拼貼中的哪個創作類型,運用寫實式、夸張式、抽象式、圖案式中的哪種創作手法,這些也都應以生活背景為參照。
(3)創作草圖的思考。創作草圖是構思的結果,是創作主題的圖解。創作草圖必須涉及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包括畫面構圖、情節安排、人物動作、服裝樣式、道具細節、背景說明、色彩搭配等創作內容。當然,草圖的形式一定要按照作品的比例來處理,這樣才能起到對創作的鋪墊作用。
感悟與體驗來自于學生對生活的積累,讓學生自信地拿起畫筆,以此去組織繪畫的形式與語言,這種表達不僅僅具有豐富的現實性,它更多地能讓學生發現時代和生活的意義。
小學生繪畫表達能力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對于描寫對象仔細觀察,從形體結構方面找出規律,還有一個把客觀物象轉化為藝術形象的問題。也就是說除了強調目識心記,還需要以形寫神,把客觀自在的自然形式轉化為藝術形式。這就需要通過筆墨技法來完善。
毫無疑問,不同的繪畫內容要應用不同的繪畫技法,選擇應用不同的繪畫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取得更好的繪畫效果。因此,研究和探討孩子易于掌握的繪畫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養他們合理的繪畫構成意識和形式語言,對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兒童畫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能畫某些東西與能畫一幅畫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絕大多數的孩子能輕而易舉地畫出某些物體或者人物、動物等形象,但不經過誘導和訓練,即使是天資聰慧的兒童,也不大可能畫出一幅完整的畫來。一幅完整的兒童畫,需要有純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畫面結構和對繪畫材料的恰當運用,這是一幅兒童畫構成的三個基本因素。如《我是服裝設計師》這一內容,原作業是一個展示漂亮衣服的小女孩,形象簡練生動,非常概括地畫出了他們的體態、服裝、動作特征,這就具有了這幅畫的基本構成。我在輔導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中,要求學生注重畫面的飽滿充實以使主題明確,采用豐富的構圖形式達到畫面完整的效果。通過啟發,學生設計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女孩變成一排身穿不同服飾的女孩邊走邊亮相,下排觀眾中只有“我”仰頭觀望,其他觀眾都是畫的背影,畫的形式構成對比強烈。接下來就是要強化這幅畫的畫面效果,上升到更高的審美層面。任何一幅畫的視覺效果都與工具、材料密切相關,根據不同的畫面內容來選擇不同的繪畫材料,畫面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這個階段最為重要的是選擇繪畫材料。為了突出“我”和其他觀眾、模特的服裝在特征上的差異,我們建議學生選用水粉色和彩色筆相結合的方法,大膽啟用黑白對比,“我”身穿白色裙子,其他觀眾為黑色,突出“我”這個設計師,彩色筆用它來表現模特的服裝特點,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明快、熱烈向上的感覺,很好地完成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
兒童畫內容的表達不像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那樣靠節奏和旋律,學生的理解與表現包括感情的移入都在筆墨之中。畫貴蒼潤,蒼即筆力,潤即墨彩,筆墨功深才能氣韻生動,這也是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致力的基礎價值之一。
繪畫,是為了表達。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已經有了更多的形式和位置,我們強調兒童畫作為一種藝術,是從更客觀、廣闊的視野認識美術的真相。作為學生審美表達的啟蒙者,我們每一個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者都需要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給每個孩子以啟發與幫助,讓他們筆下已有的“面包人”變得更加生動,主題更富想象,色彩更有表現力。當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筆走畫箋意未盡,那么,我們的美術教學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1] 黃甫全. 課程與教學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恩存. 畫家的使命與平民意識[N] .中國教育報,2008-01-14.
[3] 傅吉鴻. 中國畫教育的時代病[N] .中國教育報,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