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樺 卜驥
【摘要】學生在做計算時經常出現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錯誤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原因。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走出盲算的泥潭,找出原因,理解并掌握算理,以便計算心中有數、算時有理,促進學生提高計算力。
【關鍵詞】數學;算理;計算
學生在做計算時經常出現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錯誤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原因。所謂盲算,就是學生計算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亂做一通,不仔細審題,不按照算理做。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走出盲算的泥潭,找出原因,理解并掌握算理,以便計算心中有數、算時有理,促進學生提高計算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立足于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有機地將錯誤轉化為教學資源。
學生在計算式題時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有的錯誤可以理解,有的錯誤莫名其妙。學生的計算錯誤既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更是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抓手。要鼓勵學生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使之能夠將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加以自省、總結。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從中找出錯誤出現的根源,并善于借助學生的錯誤對其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有一次,我發現一名學生將16+17算成32,于是,詢問了錯誤的原因,她說:“我把17也看成了16。”其實這是思維定式造成的,也就是盲算的情況之一——觀察不夠細心。我利用復習教學時間對該錯題進行了指導性糾正:讓學生仔細閱讀算式,還引導學生對16+17進行一題多解,16+4+3、13+3+17。雖然,這名學生解題錯誤是因為盲算,但在分析學生算錯的同時,開展了一題多解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并通過日常錯誤糾正教學過程,有機地將一題多解、發散思維、數學思維等融入其中,并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盲算,是學生經常犯的計算詬病。他們計算時往往想當然,不去想為什么,就是自己想怎么計算就怎么計算。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筆誤雖然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但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講又是正常的,教師無須害怕,更無須回避。教師要借助學生計算錯誤,進行針對性的說教、說理。當學生對于算理明澈于心,就能內化為計算的直覺行為,這樣算理內化后的盲算才是我們追求的,這也是思辨思維的一種外在體現。
如在“隔位退位減法”教學中,學生計算90與19.2的差,結果答案是81.8的有十來個人。該題易出現錯誤之處在于減法的連續退位,還有幾位學生得出70.2與80.8等錯誤結果。究其原因,很多學生未在個位上標記借位點,于是,筆者采用了四種方法讓學生明理:(1)連續借位,不夠就繼續借位,直至借夠為止;(2)借一位,算一位;(3)缺位的數位用零來占位;(4)采取估算的方法,用19.2接近多少、90減20得多少來進行驗證。
在糾正該題錯誤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理清計算思路,明白算理。教師還可以借助這些錯誤激發學生自我反思意識,提升學生深刻辨析的能力,學生就會在失誤中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學生盲算造成錯誤,但當錯誤出現時卻束手無策,或者冷眼旁觀。那么,教師就要帶領學生正視它,解剖它,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力。
如筆者在乘法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分層積相加”過程中出現計算錯誤,見圖1。
學生在乘法計算過程中運用計算方法是正確的;且每一個分層積均是正確的;但在兩個分層積相加的過程中百位上出現了乘法,這個錯誤則說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了失誤;筆者分析,該失誤有學生盲算的原因,也有學生糊涂的原因,也有學生慣性思維原因。于是,筆者在未出示該錯題時,先進行了乘法的算理溫習;當出示該錯題后,則針對學生出現慣性思維問題予以講解、糾正;同時,也指出了學生馬虎的原因。當學生對算理、慣性思維有了正確、深刻的理解后,為避免學生再次出現類似錯誤,則指導學生對此類計算總結出自己的小技巧——默讀出加號來避免數數連讀而引發的慣性思維錯誤。這樣的教學則會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使之能夠通過錯誤形成一個正向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的遷移,避免學生依賴慣性思維而出現想當然、理所當然的問題。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訓練中逐步培養學生反思能力,使之能夠主動運用數學思維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辨。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客觀地正視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并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糾錯、反思過程中,有效地將錯誤內化成為自己的數學學習的動力與資源,進而達到全面提升數學學習效率,提升數學思維品質的目的。
[1] 王蕾. 小學低年段數學計算錯誤的歸因分析[J] .讀與寫雜志,2014(3).
[2] 施華玲. 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之滲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