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婧彥
【摘要】蘇州“魚米之鄉”的風格造就了溫婉如水卻又靈動如風的蘇州人,千百年來,新舊府學一脈相承,蘇州教育為人們創造出獨特的蘇式課堂。筆者認為,蘇式課堂應具有以下特征:一、以學為先,活動融合在現實里、體驗中;二、以史為線,文化蘊藏在傳承里、發展中;三、以生為本,教學運用在生活里、細節中。筆者平時對于小學英語Project綜合單元的處理,用蘇式課堂來看,設計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筆者根據學情,融合學科,重新設計教案,將蘇式課堂整合入課本資源,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蘇式課堂;以學為先;以史為線;以生為本
提起蘇州,人們便會聯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簡短而厚重的八個字,卻是蘇式文化積淀的褒揚。亭臺樓閣軒榭,小橋流水人家,“魚米之鄉”的風格造就了溫婉如水卻又靈動如風的蘇州人。千百年來,新舊府學一脈相承,蘇州教育為人們創造出獨特的蘇式課堂。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蘇式課堂”?葉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話,現在已經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用體驗課堂的觀點來看,就是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讓他們真正體驗、思考、感受課題,通過實踐,內化知識,綜合且靈活地運用所學內容。此外,蘇州作為歷史古城,文化的傳承不應被孤立于學科之外。蘇式園林古鎮、工藝建筑、文人墨客的故事……只要教師適當加以分析與歸納,就能發現可與教材產生聯系。對于文本的探究,若能結合吳文化實踐,學生的實用技能不僅能得到擴展,其對于文化弘揚的使命感也會增加。
因此,筆者認為,蘇式課堂應具有如下特征:一、以學為先,活動融合在現實里、體驗中;二、以史為線,文化蘊藏在傳承里、發展中;三、以生為本,教學運用在生活里、細節中。
筆者平時對于小學英語Project綜合單元的處理,盡管比較貼近生活,但設計還是以操練為主,讓學生對于前四課知識有一個連貫的復習,以備第二課時及后續教學工作更順利開展。因此,用筆者上述定義的蘇式課堂來看,教學設計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過于注重形式,忽略生活實際意義。教學內容對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和Unit3 “Asking the way”中的重點單詞、句型有系統性的復習。但結合主題“周游城市”來看,顯然課堂中“家里到學校”的路線太局限。線路的局限導致交通工具運用的局限,出行方式集中于on foot和by bus兩種,即使部分學生是乘汽車、地鐵來的,在隨大流的情況下,他們也就放棄自我的真實情況,選擇更簡單的表達方式。教學過程中,涉及具體小區的英文描述,學生因缺乏課前準備,效果十分不佳。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于生活常識的匱乏和主動探索的缺失。
2.過于注重文本,忽略文化傳承使命。該Project主題為“周游城市”,而設計只運用了自己家到學校、朋友家到學校的描述。蘇州城市中不乏名勝古跡,提起觀前街、虎丘,學生都很積極,急切想要描述自己眼中的蘇州。然而他們中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到這些地方。同時,真正有文化底蘊的蘇式場所反而被隱于世(如昆曲博物館、城墻博物館)。學生完全可以承擔起文化宣傳的責任,通過調查,發現同學不了解的蘇州古跡,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宣傳。
3.過于注重操練,忽略工具的靈活運用。縱觀課堂及設計,對于學法的指導幾乎沒有涉及。如果要“周游城市”,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在這節課中,可以設計不少學法指導甚至是生活工具運用的指導。例如如何開展一個調查,如何在地圖上找到目的地,如何估算出行費用,如何繪制地圖,等等。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能夠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記憶,但綜合運用能力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達到效果的,學生必須有這樣一種體驗,一種工具運用的習得,才能達成最終目標。
蘇式課堂下的小學英語課堂到底應該如何開展?筆者認為,英語課堂不需要形式華麗,而需要沉淀教學理念;不需要濃墨重彩,而需要還原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懂得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課程的部分融合,能恰到好處地落實蘇式課堂下的體驗課程實施。因此筆者大膽創新,綜合學科及生活,重新設計本課教案。
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
教學目標:
1.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復習所學單詞、句型。
2.學生學習并掌握做調查、查地圖、資源檢索、估算等技能。
3.學生能更具調查結果完成探究日記,呼吁人們對蘇州文化的傳承。
教學重、難點:
1. 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復習并運用單詞、句型。
2. 學生能掌握多種生活技能并完成對文化的保護任務。
教學過程:
Step 1 Warm-up
1.課前分享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這分別是蘇州的哪些地方。出示蘇州博物館等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哪里。
師:那么今天的課堂上,我們就將以小組的形式,去“周游城市”,探索散落在蘇州的奧秘!
Step2 How to do a survey
1.做個調查
老師出示一份調查樣卷
你平時出去旅游會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出行呢?
A 走路 B 出租車 C 自行車
除了上面的方式,你還會用什么方式出行呢?
2.如何制作一份調查
師:同學們,你們能告訴老師,怎么樣才能制作一份調查問卷呢?
生1:提出問題。
生2:有的給出選擇,有的可以畫橫線。
師:是的,老師歸納為,提出問題,給出選項或者開放性回答。
Step 3 Presentation
1.集思廣益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想要到達一個地方,你們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生1:我們在哪里,它在哪里? 生2:它附近有什么標志建筑?
生3:我們選擇什么交通工具? 生4:選了交通工具以后怎么轉車?
2.針對性探究指導
師:同學們,我們有這么多問題需要解決,誰能依次來教教大家呢?
目的地的英語描述:
可能涉及的英語詞匯寫下,可以查找英漢字典,也可以運用平板電腦中的詞典。
出發地在哪里:
我們住在蘇州,學校屬于工業園區,鎮叫唯亭鎮,我們的學校在唯新路上。(如果探究遇阻,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幾種解決方式,如詢問老師,查找校史館資料,問保安叔叔,平板電腦地圖定位等)
到達地在哪里:
學會用平板電腦查找到達地。
它們附近有什么標志:
在平板電腦地圖上找出公交站、地鐵站、學校、書店、醫院等名稱,判斷它們與目的地的位置。
交通工具選擇:
步行,出租車,自行車,地鐵,公交車,小轎車。
如何到達那里:
運用平板電腦,教師教授如何操作,在地圖中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搜索過后根據推薦選擇,如果是公交,換乘幾次,每次多少錢,走哪幾條主干道需要教師帶領孩子認識;如果是出租車,則不需要換乘,起步價是13元,以后每1公里多2元,走哪幾條主干道,一共花費多少元。
計算價格:
如果你們打算小組出游,需要花費多少呢?哪一種比較經濟環保,請你們小組思考一下。
因此,課堂中,老師教授的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通過整合改正后,生活化的手段。學生通過這樣的探究訓練,不僅英語能力,語文、數學、品社學習能力都會有所提升。體驗課堂能在學校開展。
Step 4 Tasks
1.組員分配
運用課堂時間,分配每組成員需要完成的具體工作,老師給出指定的工作表,讓孩子獨立查詢資料:翻譯官、出發地定位員、目的地定位員、目的地標志建筑尋找員、交通標志尋找員、交通工具協調員、會計、線路繪制員、匯報員等。組內成員通過分工合作,尋找出經濟合適的出行路線。
作業設計:
1.完成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分工任務(全英文)。
2.請你自己設計一份調查問卷,調查你們組的目的地知曉度。
3.如果目的地不夠有名,思考如何幫它做宣傳。
蘇式課堂下Project1“Around our city”的設計遵循筆者對于概念的定義。以學為先,活動融合在現實里、體驗中:課堂中教師重整學科,打破傳統課堂常規,讓學生體驗學習,置身蘇州;以史為線,文化蘊藏在傳承里、發展中:學生周游城市的目的地是傳統文化名勝古跡,而這些地方藏匿于蘇州,多數人不知曉,作業中的調查能夠證實這一點,這就呼吁學生去加大宣傳力度,保留傳統文化;以生為本,教學運用在生活里、細節中:學生通過運用工具,掌握生活技能,凸顯主體地位。當然,蘇式課堂是將蘇州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到課堂中的教學改革,是動態變化的,是不斷探索的。筆者及學校成員唯有在前進中整改,才能真正將“蘇式課堂”整合入課本資源,提高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