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澤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提法,也是引人遐思的一大亮點??梢哉f,這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戰略,是實現城鄉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部署,是提高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安排。歷史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要實現鄉村振興,沒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沒有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是很難實現的。所以,認真探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自古以來,中國擁有陸地文明、農業文明、農耕文明的優勢傳統,相應地也綿延形成了家庭為主、個體勞作的相對自由散漫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從根本上改變鄉村面貌,必須上升到國家層面予以統籌規劃。事實上,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小崗村改革再到新世紀的新農村建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在這一全新戰略定位下,黨中央對鄉村振興進行了一系列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到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從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到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可以說,十九大報告把農業農村問題講透了,把鄉村振興戰略講實了,把體制機制和政策變革講活了,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換代季,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制度框架。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順應時代發展、合乎農民心愿的戰略設計,天然地在黨中央和廣大農民之間架起了連心橋,對于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都將產生重大政治效應和推動作用?;鶎狱h組織一定要從政治和戰略高度把黨的農村戰略和主心骨作用學深悟透,充分體現在對十九大精神的全面把握上,體現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領會上,體現在對提高農民獲得感的廣闊實踐上,讓廣大農民心有所屬、心向往之,從而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思想引領方向,思路決定出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用新思想引領鄉村振興新時代。特別是在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時代條件下,鄉村建設從量到質、從內容到形式、從目的到方法都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革,對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要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去拓展鄉村振興的精神境界。新時代是一個理論指引時代、強國建設時代、共同富裕時代、民族振興時代、引領世界時代。在十九大確立的戰略安排下,實現鄉村振興不是一時興起,不能一哄而起,也不會一蹴而就,必須放在新時代的嶄新背景下審視和實踐,用大國走向強國、小康走向富裕的時代思維去引領。其次,要用主要矛盾變化去加深對鄉村振興的實質理解。應該看到,鄉村衰退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城市與鄉村人為割裂,自然與人文不再相親,青春與鄉愁難以相伴,難以拾回美好記憶的鄉村無時無刻不在牽引著我們,也在時刻拷問著現代化的初衷和目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無疑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變革方向和美好預期,也為探索“村鎮化”“城鎮化”雙輪驅動的新模式提供了歷史契機。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當下情況看,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民多方面需要滿足程度的不充分。從這個意義上看,鄉村振興戰略是從制度層面彌補不平衡不充分的政治戰略,是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國方式。再次,要用新時代黨的建設新要求去提高鄉村振興的領導力。十九大報告對黨的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創造性提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基,以充分調動黨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簡言之,就是用主線規制方向,用統領明確抓手,用根基夯實基礎,用著力點廓清重點,綜合運用、統籌推進,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全面增強執政本領?;鶎狱h組織要以新時代為契機,用新要求為指導,從政治高度認識鄉村振興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意義,不斷提高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真心真意為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履職盡責、勞心盡力。
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最高政治力量。如何發揮好這個最高政治力量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關鍵在兩頭,一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一頭是廣大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最終落實和實施關鍵在基層,關鍵在組織,關鍵在學習。
產業興旺要求我們努力學習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形成上下貫通、流通順暢、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的新格局。產業興不興,關鍵靠人才。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看,能否產生對青年人的吸引力,通過有效組織把年輕精英的存量和增量充分挖掘出來,將成為今后重大看點和行動切入點。
生態宜居要求我們回歸農村應有的山清水秀,在根除落后生活觀念和構建現代生活方式的雙重互動中,真正實現綠色發展、生態致富。
治理有效要求我們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把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在一起,重振和諧禮讓、長幼有序、富有生機的鄉村秩序。歸結起來,就是有山有水有風情,見人見事見文明。所有這些,沒有黨組織的強有力組織領導和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是不行的。十九大對黨章進行修改加入新的34條,即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擔負著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這為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更好地發揮組織領導作用、提升鄉村建設組織力提出了要求、提供了保障。
我們堅信,進入新時代,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有基層黨組織作用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們一定會齊心協力把農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