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我省積極探索科學化用人用編機制,把人才用到最需要、最關鍵的地方去,努力實現因崗選人、人崗相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2013年以前,屏山縣屏邊彝族鄉衛生院在長達17年間,只有院長曾藝屏一人具備執業資格,承擔著全鄉4000多人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我們這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前些年招人,大多數都是來看一眼,立馬就走。”招不到人,曾藝屏很無奈。
長期以來,在四川基層特別是邊遠艱苦地區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管不好”,而市、縣這兩級事業單位卻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員工作不飽和、人浮于事的現象。
為了讓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四川機構編制部門積極推行“崗位與編制適度分離”辦法,盤活機構編制資源,用活人才,有效推動城鄉教育、衛生醫療等事業的均衡發展。
在我省的編制結構中,事業編制占總量的絕大多數,數倍于行政編制。縣級事業編制閑置較多,是全省空缺編制的大頭。
與此同時,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對縣級部門派駐到鄉鎮或片區的事業機構,鄉鎮黨委政府對相關人員“看得見、管不住”,縣級部門卻“管得住、看不見”,人員管理脫節,人員“懸空”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這些人員的作用發揮。
如何在不突破編制總量的前提下,保障一線工作力量,提高機構編制使用效益,實現優質資源高水平配置,成了一道繞不開的難題。
這個難題,如何化解?
2013年,在省委編辦的指導下,宜賓市、瀘州市等地開始因地制宜探索“崗編適度分離”工作。
屏山縣在醫療衛生領域實行人才“縣管鄉用、鄉管村用”,由4個縣級醫療機構與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聯合建立4個醫聯體,縣編委以鄉鎮衛生院為單位,按照省定編制配備標準核算人員編制,并集中核定到每個醫聯體牽頭醫院,由牽頭醫院統一管理、調配專業技術人員;瀘縣實施專業教師“走教”機制,推行分片承包責任制,23名體音美專業教師,編制保留在縣教育局,承擔了58所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學任務,讓優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到更多學校……經過不斷豐富發展,多種形式的“崗編適度分離”試點工作在各地、各領域展開。
“崗編適度分離”,核心是鄉鎮原有事業編制一個不減,一個不上收,同時通過人才下沉增強基層力量,保證基層工作力量只增不減。重點是在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部分基層行業,通過“崗編適度分離”和相應激勵,充分利用縣級以上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和人才資源相對富集優勢,把縣上更多的干部人才引導下去,新招的事業單位人員實行縣招鄉用,解決邊遠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和空編較多的問題。
“人才下不到一線,一個根本的原因是相對上級機關而言基層待遇差,人員職稱評定受局限,尤其是教師、醫生在基層評職稱‘天花板效應明顯,集中體現在名額少、層次低。”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雷世界說,“我們把事業單位干部的編制和崗位適度分離,把他們的編制留在縣上甚至市上,但是工作崗位到基層去,這樣就解決了他們的擔憂”。
各地堅持力量向基層一線傾斜,以編制資源為杠桿,撬動城鄉人力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將基層迫切需求的干部人才引導到基層去,既有效解決基層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管不好”的問題,又化解了服務民生事業配置不平衡的矛盾,在立足基層、服務群眾方面更加有力。
2017年,巴州區委編委印發《東城街道辦事處事業單位設置方案》,打破原有“條管模式”,撤銷“七站八所”,組建東城事業單位“三中心”:經濟社會事業服務中心、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社區指導服務中心,并在轄區內每個社區設立社區工作站。明確提出“在社區指導服務中心核定的編制內,必須為每個社區工作站設置至少1個崗位”,從而將政府公共服務延伸到社區,完善了社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東坡區將鄉鎮畜牧站、林業站承擔的工作職責交給鄉鎮(街道)負責,將201名鄉鎮站(所)人員全部下派到鄉鎮全托管,與鄉鎮人員同使用、同管理、同考核、同待遇,其編制、工資供給、晉升渠道等保持不變,調動、晉升、任免等均由鄉鎮初提意見后按程序報批。
據鄉鎮反饋情況看,總體運行良好。下派干部迅速融入新的工作崗位,積極參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部分年輕干部還主動到環保督察、征地拆遷等急難險重崗位。
興文縣將基層站(所)的人員通過競聘上崗的方式重新定崗到鄉鎮,充分結合“放管服”改革要求,把林業、水務、畜牧等與民生直接相關部門的審核審批項目委托鄉鎮負責,并在本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服務窗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的業務量較之前增幅達60%,群眾的滿意度顯著提高。通過重新定位、明晰崗位,興文縣220名“五站”人員已逐步成為鄉鎮辦事服務、鄉鎮農技服務、脫貧攻堅等各類服務基層的骨干力量。
“實施‘崗編適度分離之前,鄉鎮的醫保、水利、畜牧、安監、林業(五站)均作為縣級部門派駐機構,拿林業站打個比方,一般是2~3個鄉鎮設置一個林業站,如果有群眾要辦批林業采伐證,那就有可能要到相鄰鄉鎮,走很遠的路才能完成。”興文縣編辦工作人員李煒說,“‘崗編適度分離實施后,群眾能就近辦事,方便多了”。
據了解,目前全省已有超過10萬人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直接為基層一線服務,深受群眾好評。
“‘崗編適度分離后,衛生院兩年間來了11個人,編制都留在縣上,他們為民服務的激情高漲,群眾看病也方便多了。”曾藝屏感嘆。
2016年剛剛考取執業中醫師資格的屏山縣鴨池鄉衛生院醫師張屹嵩,兩年前參加工作時月薪3000元,現在已經拿到年薪9萬元的收入。“有了新機制,我們經濟上有甜頭,工作上有盼頭,4年服務期滿,還有機會到縣城工作。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心盡責、精進技術、不斷進步。”張屹嵩說。
“崗編適度分離”不僅讓基層的人員有機會上得來,縣級專業人才下得去,更通過多層次、全方位健全關心激勵機制,全面激發了干部人才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自2016年換屆以來,全市已提拔重用崗編適度分離干部人才78名,另有137名獲得職稱晉升。”瀘州市委副書記譚紅杰介紹,以鮮明的用人導向,推動干部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讓專業技術人才走出機關、干在一線,把論文寫在廣闊大地上,把職稱評定在群眾心中。近兩年,瀘州全市對10多個行業(系統)的4000余名干部人才實施崗編適度分離,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哪里、干部人才就保障到哪里的良好局面。
“通過實行‘崗編適度分離,有了組織的號召和激勵保障,原來很多是‘人浮于事、工作不飽和、想干事而干不成事的事業干部,一下就看到了希望,在職稱上有了奔頭、事業上有了盼頭、經濟上有了想頭,更加愿意下去了,更加有工作激情了,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許多干部人才已經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崗位。”雷世界告訴記者。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