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如一日,羅其阿鐵用忠誠與擔當,詮釋著對名字的領悟,踐行著鐵紀護航。
走進馬邊彝族自治縣紀委副書記羅其阿鐵的辦公室,有兩樣東西最為顯眼:一個已磨破皮的幫扶包,里面裝著貧困群眾日新月異的點滴生活;一雙裹滿泥巴的黃膠鞋,見證著脫貧攻堅路上監督執紀不停歇、再出發的足跡。
馬邊是典型的貧困邊遠民族地區。作為中央紀委和省市紀委的定點幫扶縣和樂山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用鐵紀護航脫貧攻堅、確保每一分扶貧資金都用到貧困群眾身上,是馬邊紀檢人立下的“軍令狀”,也是對全縣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
羅其阿鐵,這個土生土長的彝族漢子,壯碩敦實,擁有黑鐵般的臉龐、雷霆般的行動、火一般的情懷,他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彝族同胞心中:“一個時刻為扶貧保駕護航的紀檢人。”
多年來,中央紀委傾力幫扶,為馬邊發展謀思路、定規劃、育人才,累計統籌協調各類資金4.85億元,促成仁沐新高速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落地,即將結束馬邊無高速的歷史;四川省紀委積極協調落實有關項目,幫助減少貧困人口5.31萬人。“輸血+造血”,讓馬邊在脫貧道路上奮起直追、跨越前行。
然而,一些黨員干部開始管不住手腳,想吃一嘴“唐僧肉”。如何守護好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確保陽光扶貧、廉潔扶貧,成為擺在馬邊紀檢人面前的課題。
阿鐵主動請纓,挑起重擔。在兩個月時間里,他帶領調研組翻山越嶺,走遍了全縣95個貧困村,針對扶貧領域干部作風、項目資金、項目管理問題,提出了“以市委開展的‘護根行動為抓手,通過網絡、制度、過程、問責‘全覆蓋,實現‘精準+廉潔扶貧”的新模式。
2017年以來,馬邊“護根”動作頻頻:建立扶貧資金監管所,出臺《精準扶貧工作監督檢查辦法》等11項制度,縣、鄉、村監管網絡全覆蓋;向中央紀委協調幫扶的重點項目派駐“廉政監理組”,“掛圖監督”省紀委協調幫扶項目的推進和資金落實情況;建立農村“三資”管理平臺和“策馬揚邊”脫貧攻堅信息化平臺,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嚴查侵害群眾利益的“微腐敗”案件24件24人……一代代貧困群眾多年的脫貧夢想實現了,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
2016年末,馬邊縣紀委暗訪摸排出高卓營鄉大河壩村向每戶收取100多元彝家新寨“四件套”運輸費的問題。熟知扶貧政策的阿鐵指出:“彝家新寨‘四件套運輸費是由財政專項資金解決,絕不會收取群眾一分錢!”
縣紀委當即研究決定,由副書記阿鐵牽頭,抽調11名同志組成專案組,翻山越嶺、進村入戶展開初核。很快,高卓營鄉黨委政府違規收取彝家新寨“四件套”2萬元運輸費的問題查清了,但是多年反腐直覺告訴阿鐵,這只是冰山一角,不能鳴金收兵!接下來3個多月,專案組攻堅克難,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專案組順藤摸瓜,挖出了該鄉原黨政班子虛列支出套取財政資金、濫發津補貼、公款旅游等問題,立案查處11人,誡勉5人,批評教育27人,鄉黨委原書記、原鄉長被移送司法。此事在全縣引起強烈反響,群眾更是拍手稱快。
在馬邊監督執紀問責,山高路遠,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不過,對紀檢人而言,更大的困難是民族地區特有的家族親情和人際關系帶來的困擾。
生在馬邊、長在馬邊,人情干擾在所難免。2015年,阿鐵牽頭查辦某集團公司征地糾紛案件,他的兩個表哥牽涉其中,舅舅、老表找到他,讓他高抬貴手。
彝族有句諺語:“舅舅地位如父母,老表情誼似手足。”一邊是黨紀國法,一邊是手足親情,他果斷選擇了前者。最終,兩名表哥都受到了紀律處分。事后,很多親友長時間給他白眼,認為他一心當黑臉包公,卻讓家族蒙羞。
“這幾年查處的對象中,有我的親屬、多年的同學,還有曾經的同事,我一視同仁、不偏不倚,黑臉包公就是要黑得下臉嘛。”阿鐵說,他記不清“得罪”了多少人,頂回過多少說情者。親戚朋友都說他“黑鐵一塊,油鹽不進”。每次面對親友要他“少得罪人”的“規勸”,阿鐵都說:“吃共產黨的飯,不辦好共產黨的事,瞎辦事都是要被老百姓戳脊梁骨的。”
“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這既是紀檢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情懷,更是對為黨為民理想信念的堅定執著。
“新房子也修了,電視也看起了,柴米油鹽錢也不愁了。共產黨‘瓦吉瓦(彝語,意為好得很)、紀委干部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了)!”說到縣紀委幫扶干部,民主鄉豐產村貧困戶烏魯烏娘豎起大拇指。
豐產村與大田村是縣紀委對口幫扶的兩個村。阿鐵除了是縣紀委副書記,還是機關黨支部書記,身負的職責使命和紀檢人的正義感讓出身貧寒的他對貧困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
豐產村離縣城較遠,但每當暴雨傾盆的第二天,阿鐵就和同志們出現在農戶家,幫著核查災情,合計接下來的生產生活;天冷了,他惦記著給貧困戶的棉被要趕緊送去;快開學了,他得抽空去一趟三河口月兒壩村,看看自己資助的兩名貧困兒童學習用品準備好沒有;得知該鄉有一女孩被燒傷后,他又趕緊號召縣紀委機關干部為其捐款。
幾年下來,大田村、豐產村完成三房改造、彝家新寨和易地扶貧搬遷等住房建設項目342戶,完成了所有村組道路硬化,白竹產業也已經投產,大田村也于2016年順利脫貧。
“看見我的彝族同胞們真脫貧、脫真貧,我打心里替他們高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阿鐵說這些話時,眼中既濕潤又飽含著堅毅……
對于阿鐵,工作幾乎占據了他的全部。辦公室、談話點成了他的常駐地,家反而成了逗留最少的地方。
面對妻兒,他滿是愧疚:多年來,家里大小事情全由妻子一手操持,連妻子做胃瘤切除手術他都沒能陪上;孩子在外地上學,他一次家長會都沒參加過,甚至孩子高考都未能陪在身邊……
面對父母,他滿是自責:父親在最后一通電話里對他說:“阿鐵,抽空回趟家吧,我想看看你。”而阿鐵卻只能安慰父親好好養病,等工作不忙了,一定回來陪他。父親快不行了,他匆匆趕回老家,卻沒能與父親見上最后一面;母親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不斷提醒自己,決不讓遺憾重演,但母親去世前一天,阿鐵還帶隊工作在辦案一線……
“我的名字叫阿鐵。我們是‘打鐵的人,也是‘鐵打的人,我們是紀檢人。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錘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冬日的陽光灑在這個彝族漢子身上,帶給人們的依舊是那份忠誠與擔當。(供稿/樂山市紀委宣傳部)
(責編:王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