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識、合作方式,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現他們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學習機制 小組探究 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改,實現課堂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必須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一、創造問題情境,當好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欲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深知,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趣,因此,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利用游戲、童話故事、音樂表演、直觀演示、動手實踐、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等來創設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并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啟迪思維,發展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第二冊的《認識人民幣》時,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個“模擬商店”的生活情境;在教學《9加幾》時,運動會上給運動員送飲料的情境;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時,創設六一兒童節用彩球布置班級的情境……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領悟人生哲理,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使學生輕松學數學。
二、師生互動,當好合作者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主動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合作者,使小組合作真正有效,教師除時時組織、引導外,還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參與到學生中間去,時時進行調控,已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究、會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讓學生學會尊重、幫助別人,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但不盲從。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按活動要求,通過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結合長方體的特征,討論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我參與到學生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維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是活躍,老師及時的點播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通過思維的碰撞,想出了很多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才是有效的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既培養了能力又發展了智力。
三、合作探究有機結合
為確保學生能夠有一個輕松、生動、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有所得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樣就要把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有機結合起來。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例如,我在教學《8加幾》時,當“還有多少盒飲料”這個問題提出來后,我沒有急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先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舉起了一雙雙小手,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說:“孩子們,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交流!”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生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點數法、接數法、湊十法……像這樣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索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非常必要!又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后,我設計這樣的一道生活情境的訓練題,“我們常用杯子、油桶、水桶等為什么底面都是圓形,而不做成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相互討論、交流,并給學生充分的探究合作的時間,使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實效,更有利于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中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探索認識、多讓學生相互間動手、動腦、動口進行合作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更多知識,而且使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得到發展,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同學間的相互理解、溝通的意識得到不斷提高,一句話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有效途徑。
四、適時評價,促進小組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要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多用激勵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提高。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時時注意各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表現情況、學習合作情況等,進行及時的面向各個小組的評價,即建立“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評價機制。對小組合作成效的反饋,要立足于發展的原則,使學生明白自己小組的活動,好在哪里,應繼續發揚,還有哪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進,要使評價成為學生更好地合作學習的動力。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本年級本班實際的獎懲辦法。“獎”的目的是樹立正面榜樣,讓小組成員體會到由合作帶來的認可,“懲”的目的是對表現不佳的組進行督促,明確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但不能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特別是“潛能生”,教師要積極地為他們創設表現的機會,同時對他們的表現也可以采用更正面的評價,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愉悅。評價不是教師一個人完成,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同組同學、自己等。只有將這幾種評價在課堂上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評價導向功能和最大化,增強學生個人進取向上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之間的互助團隊精神,也使每個學生都有競爭對象,有追趕目標,使學生始終處于競爭的狀態中,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相信,以先進的理念為指導,深入鉆研現代教學理論,大膽嘗試,勤于思考,不斷完善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4,(10) :57-57.
[2]吳也顯.我國中小學教學模式試探[J].課程·教材,1989,(Z1) :50-53.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3-8.
[4]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