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力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于現代的電力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地增強,如何有效地加強電力企業的物質管理,使其不斷走向一個標準化、專業化的道路成為當下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工作。文章就現在企業在物資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于如何實現物資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 電力企業 物資管理 問題措施
電力企業電源及輸、變、配電網絡建設需采購工程物資及原材料;同時為保證其原有固定資產的穩定運行也需儲備一定的企業存貨以對資產進行技術改造或修理;另外電力企業資產設備因大風、雷電等自然事故所致的毀損以及自然損耗、技術進步等原因需將原有固定資產報廢拆除,進而產生廢舊物資。上述環節產生的工程物資、原材料、廢舊物資如何加強管理,以確保物資再利用以及不產生浪費、毀損、盤虧,對電力企業而言是一個課題。
一、物資管理對電力企業的意義
(一)資本保值增值的需要
電力企業總資產的重要構成部分就是物資成本,在管理的過程中若是忽視對物資的管理容易導致資產被盜或是破損的現象,造成資產的損傷以及企業成本的過高。因此,合理、科學的加強對物資的監控有利于利用庫存的工程物資以及各種原材料,保證資源的持續使用及剩余價值的回收使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資金流周轉需要
物資管理的本質是將企業的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類的流動性最強的資產轉化為非現金形式類的流動性較弱的資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不過企業自身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將物質進行二次制造或是深加工用來制成新的產品或是為產品的服務進行一個資本增值。
(三)電力資產建設成本
電力企業在建設相關項目時,由于工期的時間較長以及技術復雜等緣故,需要大量的資金依靠,大部分的電力企業是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項目開發問題。新建項目在物資購買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使用會長期占用銀行貸款,加大建設期間的成本利息,新建項目在投入使用以后也會加大企業的財務費用。
二、現行電力企業物資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部門與條塊分割管理存在的弊端
現行電力企業的物資管理部門對物資進行實物管理,財務部門對物資進行價值管理,形成對物資分割管理模式,但由于財務部門沒有像固定資產管理建立資產卡片一樣建立物資臺賬,僅僅憑物資管理部門提交的收料單、領料單對物資的總價值進行記錄,對庫存物資的名稱、數量或重量、規格型號等詳細信息一時難以及時掌握。
(二)工程項目管理部門僅針對項目進行物資采購而沒有從整體角度平衡使用存在的弊端
由于電力企業因為客戶需求及科技進步等原因,需新建電力項目或對已有的電力資產進行擴建、改建、修理,而資產的新建、擴建、改建與修理分屬不同部門管轄,同時由于缺乏與物資管理部門及其他部門的及時橫向溝通,導致工程項目管理部門僅僅從本身所管轄項目需要的物資進行采購,從而形成庫存物資逐漸增多現狀的產生,進而產生物資的閑置和浪費。
(三)缺乏從源頭對廢舊物資進行管理存在的弊端
企業僅僅依靠廢舊物資移交人將廢舊物資移交到回收倉庫進行粗放的管理,沒有建立從資產拆卸形成廢舊物資地點到移交回收倉庫的過程跟蹤機制,移交到回收倉庫后也僅僅依靠物資管理部門進行管理,財務部門沒有建立廢舊物資登記薄進行跟蹤與監督管理,導致廢舊物資管理存在被盜、回收人私自變賣等風險。
三、加強和改善電力企業物資管理的改進措施
(一)建立健全物資管理制度,將內部監督融入物資業務流程,將物資管理水平提升到企業管理的水平
電廠庫存物資構成復雜,除賬內物外,還有隨機備品備件、工程剩余物資等脫離財務監管的賬外物資。物資管理制度應規范所有物資的管理流程,并將內部控制融入物資計劃、采購、倉儲、使用及后續管理各個環節之中,使企業物資管理更加透明公正。
(二)實施物資集中化管理
企業物資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掌握物資情況,提早發現物資缺失的情況,有計劃地安排物資采購和驗收工作,保證企業物資精確利用,進而開展物資回收管理工作,方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控制物資損耗成本,把握物資消耗規律,由此制定科學合理的企業物資管理預算,優化人員配置,調整管理結構,將企業發展的重點集中在資金與產品的投入產出比方面,利用最少的資金成品換取最大化的產品輸出。
(三)不斷加強對于電力企業物資的信息化管理
這是一個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ERP技術和系統,把物資采購的整體計劃、行動、倉儲情況、發放情況等進行統一而細致的管理,做到各個環節都清晰可見,有效保障了我們在對于電力企業的物資信息方面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四、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日常的物資管理上,我們要不斷加強制度的完善,科學地應用信息化的技術水平,不斷加強對于物資采購的監管力度,同時尋找科學的經濟發展手段來提高物質的利用率以便于減少物資和電力能源的消耗,從而實現企業效益和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楊林:芻議電力企業物資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9(4).
[2] 陸小虎.電力企業物資管理探討[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06):70-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