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軍
摘 要 本文以國有企業改制為主題展開論述,重點從管理制度、員工管理、政企分離等方面對相應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改制 問題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2-000-01
一、國有企業改制存在的問題
(一)運營壓力較大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債務嚴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很多國有企業都存在債務問題,在巨大的債務壓力下,企業無法為其再生產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進而對企業的產品生產、設備更新以及技術研發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由于債務問題的影響,很多企業無法及時還清借款,并逐步形成呆賬壞賬問題,在一些行業中還出現了三角債問題,企業運營資金嚴重不足,經濟業務推廣緩慢,企業的整體運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第二,社會負擔過重。我國很多國有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的運營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企業既是生產經營單位,也是基層政權單位和社會單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國有企業的通病。
(二)員工管理工作不規范
在國有企業中,員工管理中存在的明顯問題之一則是人員冗余,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員將國有企業工作當做鐵飯碗,很多求職者將進入國企工作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為此,會通過各種關系進入國企工作,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的員工數量不斷增加,很多企業的現有員工已遠超出其實際需求員工數量,企業因此承受著較大的工資壓力,另外,由于國有企業的員工福利較多,導致很多員工因此而產生懈怠,工作效率明顯下降,企業經濟效益也會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另一方面,雖然會多人員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國有企業,但是,企業針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并不完善,針對那些新進人員,很多是在領導吩咐下隨意安排一個崗位;導致企業員工的業務素質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進而對企業負面影響較大。
(三)政企職責不分
首先,政府在社會資源分配中占有主體地位,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運營發展會受到明顯的政府支配,但是,企業管理工作與政府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區別,在政府主導下,企業的很多經濟決策可能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進而表現為決策的不科學性,最終對企業運營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其次,政府部門是國有企業的經營主體,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多項經濟決策都會有政府參與,但是很多政府管理人員對經濟市場了解不夠,所提出的指導意見不具有針對性,這很容易導致企業的業務決策出現差錯,最終影響到企業經濟業務的開展。
二、國有企業改制對策探究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一定的約束機制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方向,國有企業的運營管理過程中,應該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經濟業務的開展要以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為基礎。在改制過程中,可以將企業逐步建立為多個股東持股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在這一模式下,企業股東共同承擔企業債務壓力,而且要進一步減少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將國有企業真正當做一個經濟機構來看待,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國有企業壓力,減少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不必要的支出,不斷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二)加強企業員工管理工作
首先,要嚴格開展員工招聘工作,在人才獲取過程中,絕不可以任人唯親,針對員工招聘工作的開展,必須設立完善的招聘流程。首先應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學歷,在招聘過程中,企業需要對應聘者進行必要的前期調查,了解應聘者素質特點,并以此作為人員選用的重要依據。其次,要加強內部員工的培訓管理,具體而言,可以將員工的培訓分三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主要針對那些初入職場的員工所進行的培訓活動。在第二階段,企業應該針對各個部門的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在第三階段,重點進行查漏補缺。進行及時改正,進而為其崗位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緩解企業員工冗余問題,并積極推進企業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推進改革,實現政企分離
為了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管理工作,必須進行政企分離,減少政府對企業經濟業務的干預,針對企業業務項目的開展,政府相關人員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也看法供企業管理人員參考,企業的各項決策要緊緊圍繞市場環境的變化,各項工作也應該以提升經濟效益為目的。通過政企分離,使得生產經營權回歸企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運營壓力較大、員工管理工作不規范、政企職責不分等,為此,企業必須對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員工管理、實現政企分離等方式,不斷推動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樊綱,王小魯,馬光榮.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經濟研究,2011(09).
[2] 楊治,路江涌,陶志剛.企業中政府控制的作用:來自集體企業改制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09).
[3] 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剛.國有企業改制效果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08).
[4] 胡一帆,宋敏,張俊喜.中國國有企業民營化績效研究[J].經濟研究,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