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業作為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收入也在GDP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根據襄陽市2004年-2016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旅游業發展的各項指標和數據,構建理論模型,運用Eviews軟件來分析影響襄陽市旅游收入的因素,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其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襄陽市;旅游收入;多重共線性;計量經濟學;逐步回歸法
旅游業是新時代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朝陽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耗率低,對環境污染小,還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旅游業對于住宿業、交通運輸業、文化娛樂業、餐飲業的貢獻率都相當可觀,體現出其綜合經濟效益高的特點。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潛力都很大,本文將結合現階段襄陽市旅游業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
一、襄陽市旅游業發展現狀
1.優勢
(1)文化底蘊深厚。1986年襄陽被國務院評委歷史文化名城,它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巴楚文化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三國故事的源頭和三國文化的發祥地,以三國文化為主要特色,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襄陽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戰場,又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
(2)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襄陽是鏈接神農架、武當山、荊州、宜昌的交通樞紐。
(3)旅游資源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襄陽留下豐富的旅游資源,古城墻、夫人城、春秋寨,又因為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造就了一系列獨特的旅游資源,中國有機谷、鳳凰溫泉,更有以填補中國唐代建筑史空白為己任唐城影視基地。
2.問題
(1)旅游特色不突出。由于缺乏核心吸引物,所以襄陽旅游一直不溫不火,沒有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也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城市。
(2)旅游的產業化低,與其它產業脫節。旅游產業是與住宿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其它產業緊密聯系的產業群,形成以旅游業為中心的網狀結構。就目前襄陽市的旅游企業和資源來說,在橫向聯合和縱向合并上,都很難做到一體化,各企業規模大小不一,管理能力層次不齊,再加上產業之間脫節,就很難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從而約束了襄陽市旅游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3.機遇
(1)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GDP的貢獻率自然不言而喻,而兼具影視拍攝、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三大功能的中國唐城更是為襄陽旅游業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借鑒浙江橫店影視基地的成功經驗,唐城影視基地的發展儼然成為襄陽市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
(2)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已不再是只追求物質文化生活,更多的轉向了追求精神文化,這就給襄陽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二、建立模型
1.影響旅游收入的相關指標
旅游總人數:從2004年到2016年這十三年間,襄陽市旅游總人次從511.14萬人次增加到3995.4萬人次,增加了近七倍; 全市旅游總收入從24.75億元,增加到297.2億元,增加了九倍多。可見二者同方向變化,說明它們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性。
全市公路里程:公路里程是公路覆蓋率的直接體現,反映了被覆蓋區域內的旅游潛力。公路的優點在于出行方便,暢通和發達的“公路網絡”,可以吸引更多的觀光游客,為當地旅游開發做堅實的后盾,同時也可提升旅游質量,從而間接影響旅游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是我國居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旅游支出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居民的出游狀況,進而影響到旅游收入的提高。
2.搜集數據
2004年-2016年襄陽市旅游總收入(Y)、旅游總人數(X1)、全市公路里程(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
3.建立計量經濟模型:
該模型有四個解釋變量,β1為常數項,Ut為隨機誤差項。
三、分析模型
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得到估計結果為:
由以上結果可知,模型可決系數很大,該模型對樣本擬合優度很高,模型整體通過F檢驗,但是由于給定顯著性水平a=0.05,P(X1)=0.0529,P(X2)=0.2132,P(X3)=0.4613,P(X4)=0,5554,遠大于0.05,說明變量的t檢驗不顯著,并且X2的系數符號與經濟意義不符,該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
由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與旅游總收入的相關系數都較高,并且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也較高,說明該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本文采用逐步回歸法修正該模型的多重共線性。運用OLS方法,分別對各解釋變量進行單一檢驗,得到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991031、0.557689、0.977275、0.991313,依據調整后可決系數最大原則,選取X4作為第一個進入回歸模型的解釋變量,形成一元回歸模型。依次加入X1、X2、X3進行逐步回歸。當在X4的基礎上加入X1時,模型的可決系數最大,在給定顯著性水平a=0.05的情況下,解釋變量t檢驗顯著,并且參數符號符合經濟意義。保留X4、X1,構建二元回歸模型,依次加入X2、X3,由于在X4、X1的基礎上依次加入X2、X3后,模型的t檢驗不顯著,并且參數的符號也與經濟意義不相符,所以綜合考慮,應當將解釋變量X2、X3予以剔除,只保留X1、X4,得到相應的回歸結果。
對排除多重共線性的模型進行自相關性檢驗和異方差檢驗:偏相關系數檢驗結果顯示所有的偏相關系數均在虛線框內,表明該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由White檢驗得到結果,服從原假設,表明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綜上所訴,最終模型為:
其經濟意義在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旅游總人數X1每增加1萬人,全市旅游總收入平均增加0.03699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每增加1元,全市旅游總收入平均增長0.011758億元。
四、結論及建議
1.結論
從上述分析結果可知:(1)農村市場潛力巨大。相比較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旅游收入增長的影響更為明顯。由于城鄉居民收入懸殊,目前城鎮居民仍是旅游消費的主力軍,農村居民對旅游收入的貢獻率還是相對較小。從近年來的城鄉收入增長率來看,農村居民的人居可支配收入處于快速增長,有望追平城鎮居民的這一指標,并且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基本處于持平狀態,說明近年來鄉村發展迅速,鄉村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的開拓潛力。(2)旅游總人數對旅游總收入影響顯著。在對旅游收入有影響的眾多因素中,旅游人數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啟示我們要發展特色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3)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從模型中來看,公路里程對旅游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是交通網絡不發達,也是制約旅游人數的一大原因。同時,日益興起的自駕游也對于公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對襄陽市未來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1)鄉村振興戰略。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旅游收入具有顯著影響不謀而合。鄉村振興戰略具體表現在:第一,旅游+農業,中國有機谷就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力踐行,它的出現為有機農業帶來了無限生機,“旅游+農業”戰略,不僅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同時,旅游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了農業產業的的創新力和生產力;第二,特色小鎮,打造特色小鎮的核心在于發展特色產業,襄陽市有許多著名的旅游縣、旅游村,他們都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并且在當地有堅固的產業基礎,旅游特色小鎮的開發勢在必行;第三,民宿,襄陽市的旅游景區大都是在依山傍水的鄉村,物質條件沒有城鎮優越,但可以結合當地民俗民風建設個性化民宿,在文化創意、建筑特色、氛圍營造等方面放開手腳,帶動當地住宿業的發展;第四,旅游扶貧,目前脫貧攻堅是各級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第一民生工程。把旅游扶貧當作扶貧攻堅的“突破口”“著力點”,既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更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切實扶貧,真正脫貧,最終走向小康。
(2)加強三國特色文化旅游建設,打造核心亮點。“旅游+文化”。自襄陽更名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襄陽”本身作為一個名片就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以中國有機谷、隆中隱居地和唐城等為載體,打造旅游核心亮點;深入研究最具襄陽特色的文化基因,推進旅游業“二次創業”,打響以襄陽古城、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為特色的“一城兩文化”品牌,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吸引八方游客前來品山水古城、讀智慧之城。
參考文獻:
[1]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襄陽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襄陽政府網,2004-2016.
[3]袁翊茗,邵欣欣.我國國內旅游收入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基于1995-2010年的數據[J].科技廣場,2011(10).
[4]郭麗君.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國內旅游收入研究[J].產業經濟,2007(10).
作者簡介:閆荷芬(1996.06- ),女,漢族,湖北襄陽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