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如
摘 要:新時代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是推進安徽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本文在闡述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中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探究,最后為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探索性地提出對策,期望對安徽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安徽;開放型經濟;制約因素;對策
一、前言
開放型經濟中,主張把國內經濟和外部世界經濟聯系起來,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從而實現全球資源最優配置。新時代下,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成為安徽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安徽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核心位置,又憑借著沿江近海、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要把握好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加快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步伐。
二、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安徽志在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充分利用外資,大力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對安徽提升經濟實力、改善綜合環境、實現技術進步等都起到積極作用。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開放型經濟總量不斷攀升
近年來,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在“十二五”期間,安徽進出口總額從2011年的313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8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從74.8億美元增長到136.2億美元。GDP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16年安徽GDP達到2440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
2.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總體來說,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以2016年為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47.7億美元,雖比上年增長8.4%,但其規模遠遠低于周邊先進省市,尚不及江蘇省上海市185.1億美元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安徽進出口總額僅占全國總額的1.2%,遠不及安徽人口占全國份額的5.1%。
3.結構比例差異顯著
首先,進出口規模不均衡。2015年和2016年安徽進口總額分別為155.7億美元、159.7億美元,出口總額分別為322.7億美元、284.5億美元,出口總額約為進口總額的二倍。其次,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安徽出口的機電商品占2016全年出口總額的54.1%,高新技術商品僅占21.0%。再次,在產業結構方面,安徽承接境外產業轉移的主要產業是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落后。最后,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結構方面,安徽各地承接產業轉移比例差異明顯,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四個地級市是承接產業轉移比例最大的。
三、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制約因素
1.開放意識不強,思想僵化
安徽盡管具有豐盛的自然資源,卓越的工業基礎,沿江近海的地理優勢,但長期遵循以內陸為重點的生產模式,人們的思維觀念漸漸地遠離了開放,滿足于自給自足,生怕邁錯了步、走錯了路,落后的思想遠遠無法滿足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缺乏合作共贏的開放意識,認為不用借助外力,企業績效仍可以上升,開展對外貿易的積極性頗低。
2.區域競爭能力不足
安徽區域競爭能力不足主要源于結構單一的出口商品,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難以建立商品的品牌效應。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其他省市相比,現有的對外貿易規模較小,創新力不足。但目前沿海發達地區的省市仍十分重視發展開放型經濟,各種優惠政策陸續頒布。在“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更多的傾斜政策使得西部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能力不容小覷。
3.開放型經濟的運行體制不暢
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要求其經濟體制和政策符合國際經貿規則。近年來,安徽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但由于對改革著力點的把握不準,改革力度不夠,與國際經貿規則的要求仍差異甚大。不科學的考核體制、行政審批體制、貿易投資體制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建設滯后的問題相當突出,開放型經濟的運行體制不暢已成為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亟待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
4.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打造,既需要具備改革意識、擅長調節經濟運行機制的領導者,還要善于開展對外貿易的企業家,更要致力于開放經濟業務的人才隊伍。安徽雖是一個人口大省,又擁有大量知名高校,但仍存在明顯的人才外流現象。再加上安徽人才建設不盡人意,人才的引進也大有難度。人才的缺乏,不單單表明缺乏開展對外活動的勞動力,更意味著創新活動的開展、項目的引進和輸出、商品的外銷都會受到阻礙,安徽因此喪失諸多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機遇。
四、安徽加快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對策
1.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
安徽在以往的對外貿易中以“引進來”為主,要打造安徽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則必須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一方面,要堅決破除僵化思想,強化開放理念,樹立只有更多地“出”、才會有更多地“進”、才能推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健全“走出去”支持體系。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專題培訓和相關優惠政策,切實提升企業軟實力,讓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先走出國門,帶動更多的企業在國外市場快速擴張。在“引進來”方面,持續加大引進力度,強調引資引技引智一體化。新時代下,中國正處于從投資驅動經濟逐漸轉為消費驅動經濟的時代,安徽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入現代服務業、創新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以推進安徽產業結構層次建設。此外,重視產業鏈招商和精準招商,大力引進產業鏈高端項目,引導安徽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2.全面實現對內和對外開放
為全面實現對內開放,安徽要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充分利用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東向長三角開放,積極融入長三角新一輪開放,利用長三角的超級城市群,主動密切和東部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特別是拓展在新興戰略產業和先進加工制造業的開放合作,合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西向長江中游經濟帶開放,進一步加強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利用長江“黃金水道”水上高速公路系統,拓展江海聯運,實現貿易便利化。在對外開放方面,抓住世界經濟開放格局加速調整的機遇,構建“一帶一路”合作平臺,主動發展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加強安徽與國際友好省市的合作往來,開拓國際合作領域,塑造“開放安徽”形象,利用國際市場促進安徽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實現。
3.深化體制改革
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是安徽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其中綜合服務體制和貿易投資體制的改革最為重要。一方面,要增強綜合服務體制,健全市場決定。政府應當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共服務、法律服務、反應和解決問題的便捷通道等。要建立高效快捷的招商引資方式,把招商引資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議程、創新招商形式、壯大招商載體、健全招商引資的激勵機制。其次,要完善貿易投資體制。鼓勵開展各項創新型投資活動,學習北京、上海等開放型經濟發達地區的長足經驗,結合安徽開放實際,構建高標準貿易投資體制,提高投資效率。
4.優化結構,提升質量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安徽現有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劣勢,新時代下,安徽在兼顧傳統產業的同時,要統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二是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安徽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在國際出口商品中不占優勢,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漸漸消失。在世界貿易低速發展的背景下,安徽要著力研發高新技術商品,實現商品多元化。三是調節對外貿易主體結構。安徽主要依靠馬鋼、銅陵有色等國有企業帶動對外貿易,但根據沿海發達省市的經驗,推進對外貿易更好更快發展的市場主體是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政府要支持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活動。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用人機制
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需要一支致力于開放經濟活動的人才隊伍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安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當務之急有三個方面:(1)注重多層次、分渠道地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和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人才優勢。(2)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重點引進具備熟練技藝和科技創新才能的國際化人才,對于高層次的潛在人才,甚至需要有關人士主動拜訪、以誠相邀。想要吸引并留住外來人才,應當在生活居住、隨行家屬就業就學、獎勵制度等方面采取極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極力為人才引進打造“綠色通道”。(3)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根據各級人員開展開放型經濟業務的能力,以公平競爭為原則,選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進入決策管理層。
參考文獻:
[1]王秀芳.關于加快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1,(04):13-14.
[2]孫東海.踐行開放發展新理念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N].安徽日報,2017-02-06(007).
[3]宋宏,等.經濟新常態下合肥打造開放高地構想[N].安徽日報,2014-09-30(007).
[4]倪大兵.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71-73.
[5]許霞.以“引進來+走出去”發展安徽開放型經濟[N].國際商報,2017-01-26(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