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 熊琰 王笑雨 李自如
摘 要 政府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投資,提升他們在非農部門就業的技能,被認為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舉措。文章在人力資本理論框架下,利用在山東省泰安市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就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調查數據,研究了政府主導的轉移培訓和職業教育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 勞動力 培訓檢測 培訓評估
中圖分類號:F241.3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2-000-01
從培訓角度看,簡單培訓、短期培訓和正規培訓對農村遷移勞動力再流動都有顯著作用,但簡單培訓對農村遷移勞動力的工資收入作用不顯著,而短期培訓和正規培訓則對其工資收入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一、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配套培訓的監測項目概況
本次監測項目為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師資培訓項目。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師資培訓項目是由A學校在“工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自主研發特色的課程開發技術,構建與實施通用職業素質課程,主要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通用職業素質,夯實就業基礎,有效滿足用人單位的素質要求。
本項目中,參與培訓的技工院校共有10所,共43名教師。針對參訓學員的核心項目需求和培訓目標,設計了為期5日的課程研修班,主要采取課程研討、教學成果參觀等多種教學模式集中授課,邀請了本校通用職業素質課程師資培訓師朱漫、壽麗君、陳波、李培德、陸爽格五位專業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的講師擔任主講培訓師,圍繞通教師用職業素質課程開發技術與流程、學習(工作)任務開發技術、教學設計方法、教學實施方法以及考核評價方法等內容進行專題課程講授,使學員對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開發、構建與實施有更加整體和清晰的認識和學習。
二、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師資培訓項目監測與評估的方法、結論
為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項目組共發放41份滿意度調查問卷,回收40份。剔除無效、廢卷、填寫不完整的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6%。
(一)學員素質結構分析
學員素質結構實際上就是學員的背景情況,是制定培訓方案的基本出發點,是對問卷進行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據。從理論上來講,學員素質結構較為重要,培訓課程的安排和設定要考慮學員的崗位要求、工作技能與經驗、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培訓的態度、對培訓的經驗、對培訓的期望、學員的組成和類別、人數、性別比例、年齡段、學歷比例等。這些數據都會對培訓項目的成效性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次項目監測的學員素質結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性別結構、學歷結構、職位結構、人才培養經費結構。
1.性別結構。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師資培訓項目的樣本數據顯示,男性學員占全部學員的30%,女性學員占70%,男女比例為3:7。明顯發現,學員性別構成從總體上女性較高于男性。這很大程度上與參訓學員的專業背景相關,參訓學員多來自語文、英語、文學、管理等偏文科性質的專業,骨干教師群體中女性教師數量較多。
2.學歷結構。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師資培訓項目的樣本數據顯示,學員最高學歷普遍集中在“本科、大專”和“碩士、博士”兩檔。“本科、大專”學歷的學員占比為72.5%,“碩士、博士”學歷的學員占比為27.5%。這表明,受訪樣本中高學歷人員占比較高,普遍在大專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問卷數據的可信度,為以下分析奠定基礎。
(二)培訓模式
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以來, 探索和建立了許多較好的培訓模式。從培訓的組織上來看,有“校企聯合,訂單培訓”、“校鄉聯合,校村聯合,就近培訓,上門培訓”、“校校聯合,優勢互補”等等。從培訓內容上來看,形成了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相結合,培訓與地域經濟發展、工業園區建設、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從培訓方式來看,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授課和媒體教學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現場示范、實作、跟蹤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培訓模式的創新點在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求的落實。
國家應加大惠農政策執行力度,加大農業創業的扶持力度。要增加農業職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農業比較效益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與其它經濟活動在投入產出、成本收益之間的相互比較,是體現農業生產利潤率的相對高低,衡量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指標)。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的重點是開展轉移就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
三、結語
一般培訓任務的下達由各級政府在年初完成,A學校而培訓項目通過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扶貧三部門下達得較晚,而且有時培訓項目不能完全覆蓋培訓任務,培訓基地在年內完成培訓任務工作壓力較大。各級政府要協調聯動下達培訓任務,A學校同時要提高工作效率,A學校及時下達培訓項目。其次,A學校資金管理和教學管A學校理A學校要A學校加A學校強,A學校防A學校止A學校觸A學校碰A學校項A學校目A學校資A學校金“高A學校壓線”,防止培訓“縮水”。再次,A學校培訓的基礎建設需要加強,如培訓基地的教學設備的更新、教材建設、師資培訓等。
參考文獻:
[1] 燕曉飛,趙鑫全.培訓遷移、人力資本提升與非正規勞動力就業[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1):43-49+159.
[2] 翁杰,郭天航.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什么樣的政府培訓——基于培訓效果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4(04):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