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胡蓮驛
【摘要】近年來,隨著第三方支付、人人貸、眾籌、電商金融等新的金融業態相繼出現,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取得了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互聯網金融將推動我國金融體制的變革,對現有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必須調整思路和戰略,主動適應和駕馭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才能在新的市場掌握主動權,占得市場先機。
【關鍵詞】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 經營模式
忽如一夜春風來!從P2P、第三方支付、眾籌①到余額寶,這些互聯網的金融模式應運而生,它們憑借著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高效的資金處理方式以及掌握了大規模的客戶入口,從而削弱了商業銀行作為主要支付結算渠道和產品代銷渠道的地位,造成渠道脫媒,對商業銀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沖擊。對此,商業銀行必須主動應對。
一、打造“互聯網+”發展新模式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事實上,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就已經發出信號,頒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全面推廣“互聯網+”。
與此為契機,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結合互聯網平臺開發自己的理財產品,不斷吸收中低端投資客戶,從而減少這部分客戶群體的流失。比如可以借鑒中信銀行于2015年4月28日推出的“薪金寶”自動申購理財產品。該產品最大的亮點就是申購贖回全自動,可在ATM快速取現,當你需要現金時,直接找個ATM機就能取現,無需像傳統貨幣基金那樣贖回。除了能快速提現,這張卡還能刷卡消費,也就是說,一張活期銀行卡,卻能享受貨幣基金收益,通過這一特性可以吸引大量客戶。商業銀行可以借鑒這一產品,大力推廣“互聯網+”,積極創新新產品,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減少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力,從而達到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的互利共贏。
二、建設信息化銀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從銀行的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銀行已經勢在必行,這也是商業銀行進行自我改革的重要轉折點。目前銀行信息化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但是存在信息不對稱、市場反應遲鈍等現象,所以必須加快信息化銀行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循序推進的過程,需要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的進行。建設銀行信息化并不是簡單地擴大計算機的應用范圍,而是要把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設完整的信息化銀行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做到信息的共享,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庫,充分有效的整合內外部信息,從而給企業創造更多的業務機會和營業收入;第二是挖掘數據,可以依靠數據分析來開拓市場,對客戶定制個性化服務,制定更加貼切的價格體系;第三是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作業模式,統一授權,集中處理業務,從而提高企業管理的集中度,確保業務得到高效率和高質量的處理,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有效控制風險;第四是整合信息技術,將銀行內部各管理系統全部整合到一個系統管理平臺之中,將信息技術架構與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及客戶服務需求高度融合,這樣就可以實現各個系統的互相聯通。
三、打造直銷銀行
所謂的直銷銀行其實是互聯網金融科技環境下的一種新型金融產物。直銷銀行的經營模式主要是虛擬經營,沒有營業網點,不發放銀行卡,客戶主要通過電腦、電子郵件、手機、電話等遠程渠道獲取銀行產品和服務,因為沒有網點經營費用和管理費用,直銷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存貸款價格及更低的手續費率。降低運營成本,回饋客戶是直銷銀行的核心價值。
直銷銀行可提供線上和線下融合、互通的渠道服務。2013年7月,民生銀行成立了直銷銀行部,2014年2月28日,國內首家直銷銀行民生銀行直銷銀行正式上線。不論是產品來源的拓寬還是商業模式的擴容,直銷銀行業務增軌已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直銷銀行有利于解決現在傳統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免除了面簽要求,可以直接在線上開立電子賬戶,簡化了過程,提高了效率,更加的方便快捷,對開展新用戶群體非常有用;第二是直銷銀行不需要實體網點,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拓展客戶,具有客群清晰、產品簡單、渠道便捷等特點,大大的節約了人力和財力,而且還能獲得高收益,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比如江蘇銀行直銷銀行就做的相當出色,在存款方面,推出特色“惠多存”服務,不需時刻管理便能享受存款期限最大化結轉利息,享受高收益和高流動性;另一方面,用戶可以在一個虛擬賬戶下綁定多張銀行卡,輕松實現跨行轉賬,還不需要手續費;在理財方面,江蘇銀行直銷銀行就推出了“開鑫盈”的優質貨幣基金產品,為直銷銀行客戶提供收益可觀、安全可靠的回報。
四、改變經營方式,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
幾年前,阿里巴巴的馬云站在電商的角度向銀行業發出充滿挑戰意味的警告: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因此,如果銀行在風生水起的互聯網金融浪潮面前無動于衷,固步自封,抱殘守缺,不做任何改變,那么最終將消失在這個浪潮中。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面對著電商企業的挑釁,商業銀行最好的選擇便是包容性發展,將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相結合,為金融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和競爭力,最后實現互利共贏。
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應該以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向互聯網公司學習,從而實現自身更好的跨越和發展。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重視用戶需求和客戶體驗,尤其是那些曾經被商業銀行放棄的中小企業更是被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所吸引,所以商業銀行應該向著這個方向改進。商業銀行應該拋棄“大而不倒”的理念,應該學會重視客戶的需求,向著“消費服務型”開始轉變。商業銀行在物理網點模式方面是比較有優勢的,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政策優勢,憑借著多年來良好的聲譽和雄厚的實力贏得社會的廣泛信任,所以現在更應該注重與電商企業的合作,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從客戶需求出發研究新產品,做到服務個性化,開創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互利共贏的局面。
五、發掘復合型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搭建自有平臺
除了與電商平臺合作外,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可致力于打造屬于銀行的各類平臺,通過平臺來獲得客戶、信息和業務,將平臺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牢牢把握產業鏈的主導權。
一方面是積極探索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商戶資源與客戶信息,通過借助其掌握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它積累的信用交易數據庫,結合商業銀行自身的優勢,聯合中小企業打造在線融資平臺,發掘新客戶群,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收益。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借鑒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營銷思維,改變傳統一對一的營銷模式,讓客戶自己通過線上操作選擇到自己需要的相關金融產品。比如貸款、債券、股票投資等交易以及資金支付不用再通過金融中介,直接在線上交易完成,這樣不僅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擴大交易的范圍,還增加了交易的便利性,讓客戶體驗到銀行的高品質高效率服務,培養客戶的忠誠度。
六、結論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精神與傳統金融行業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是基于“互聯網思想”的金融,它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同我國當前金融體系的狀態有著密切關系。
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帶來的沖擊和變革,加大了互聯網金融創新探索,加快了經營模式的變革。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網絡金融的迅猛發展已經從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是對商業銀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雖然在短時間內,互聯網金融還不能撼動傳統商業銀行的市場地位,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商業銀行如果沒有采取應對措施,那么必將被其取代。因此,商業銀行要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帶來的沖擊和變革,加大互聯網金融創新探索,加快經營模式的轉變,面對挑戰,更要抓住機遇,重構金融思維,與電商合作尋求共贏,努力打造直銷銀行,抓住移動金融的藍海,搶占未來競爭戰略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張揚.站上金融之巔——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創新[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姚文平.互聯網金融——即將到來的新金融時代[M].中信出版社.2014.
[3]霍方軒.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J].現代經濟信息.2016.
[4]賈彧.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企業技術開發.2016.
[5]孫修鵬、夏樹強.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6.
作者簡介:楊海英(1968-),女,白族,云南大理劍川人,畢業于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