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佳慧 薛大維 符爽 王慧欣 劉悅
【摘要】本文以在線問卷調查形式,通過社交網絡和線下宣傳相結合方式獲取目標樣本。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國家認同感普遍存在,但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公民和國家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 國家認同 問卷調查
一、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現狀調查的必要性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壯大的中心力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力軍,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度極為重要。積極、健康、向上是我國當代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的主流,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存在國家認同弱化的現象。所以有必要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感進行現狀調查以發現問題所在,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提升策略。
二、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現狀調查與影響因素
本文以在線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社交網絡和線下宣傳相結合的方式選取了目標樣本,其中配合填寫調查問卷的同學共有3004人。在總體樣本中64.61%為共青團團員,26.83%為共產黨員,8.56%為群眾。
(一)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回答問題“如果您在國外有極好的前途,但祖國需要您的回歸,您會怎么抉擇?”時,36.98%的人選擇“待遇好就回國”,18.58%的人選擇“短期回國待情況好轉再找機會回到國外”,4.86%的人選擇“不會回國”,選擇“義無反顧回國”的人僅占39.58%。這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在面對國家需求時,會優先考慮物質因素。在回答問題“假如您可以在出生前選擇自己的國家,您愿意出生在?”時,51.36%的人仍然選擇中國,有近一半(48.64%)的人選擇了其他國家。在回答問題“請用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的中國人”時,52.73%的人所用的形容詞還是貶義性質的。這表明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的環境與發展、中國人的素質等并不太認可。這些調查數據是大學生國家認同感不強的一種表現,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不強。
(二)國家綜合國力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回答問題“什么情況下最能激起您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時,25.67%的人認為“綜合國力迅猛發展,首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投反對票而從前只有棄權票”最能激起強烈的國家認同感;19.64%的人選擇了“災難面前,中國政府總能迅速做出反應,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14.01%選擇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順利承辦北京奧運會等國際盛會,享譽世界”。可以看出,這三個選項都直接或間接的反應了綜合國力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影響。在回答問題“您認為國家認同感在大學生身上的哪些特征體現的更為明顯”時,39.15%的人選擇了“行為選擇多樣化”,27.26%的人選擇了“富有公平正義感”,這兩個選項的特征離不開綜合國力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文化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其對國家的認可程度必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衣食住行,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各個行業蓬勃發展,大學生的選擇不再單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建設祖國之中。
(三)教育及引導的影響
調查顯示,10.59%的人認為國家認同感與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沒有什么關系,但是66.44%的人認為擁有較強的國家認同感是當代大學生的義務。近一半(49.13%)的人認為大學不再開設語文課而把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公共課,會沖淡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但也有相近數量(48%)的人認為“圣誕節”、“愚人節”等洋節在中國越來越流行是一種文化交流。基于上述數據不難發現,大學生的認識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對矛盾的,這與他們的特征屬性有一定的關系。節日背后的東西的影響性與工具的功用性,在認識的角度仍需要一些正確的引導,大學生與其他社會群體的區分之處便是受教育程度,可見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學生國家認同感提升策略
(一)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內容。教育及引導是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影響因素之一,可以從加強課堂教育和注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個方面,提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1.加強課堂教育。加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是道德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而學校片面追求分數和專業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我國高校應該把課堂教育作為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環節,要將大學生培養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具有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所要求的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感,擁護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公民。
2.注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僅僅依靠課堂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不夠的,要拓展社會實踐渠道。高校應積極發展社團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公民意識,這樣大學生對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可以有更深刻的體會。公民教育的實踐活動應豐富多彩,例如:社區服務、勤工儉學等。讓學生邁入社會,經受鍛煉,以便更好地提升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升大學生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是指生活在同一國家的居民在長期共同的生活、生產、斗爭中形成的對整個國家認知、認同等情感與心理的總和。國家意識提升了,歷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綜合國力的認識自然會得到提升。提升大學生的國家意識途徑主要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
1.提升政治意識。應該將國際形勢和大學課程相結合,引導學生關心時事政治,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我國的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民法制意識薄弱、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等。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的國家意識被削弱。我國應科學立法,使法律得到嚴格的執行。
2.提升經濟意識。很多大學生的經濟意識并不成熟,拜金主義在某些校園之中盛行,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為逃避工作,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為應對這些風氣,各個高校應培養大學生科學的理財觀念與正確的消費習慣,可以從校外請一些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在校園內開展講座,用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經濟獨立意識,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國家意識,就必須加強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國應利用新聞媒體等渠道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文化教育,例如,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抗日戰爭勝利紀念、舉辦各種講座等,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使當代大學生不斷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坤鳳.大學生“國家認同”核心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9):60-64.
[2]陳錫敏.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國家認同[J].教學與研究,2017,(02):86-93.
[3]許亞鋒.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調查與教育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6,(05):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