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仙
【摘 要】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本科專業教育中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財務會計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財務會計;研究型教學;教學方法
一、財務會計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財務會計的教學受到以下基本因素的影響:會計所反映對象即經濟活動的特點;將經濟活動轉化為會計信息的規則(即會計準則)特點;會計實務工作方式的轉變及對會計本科畢業生核心專業能力的需求。目前,上述三個方面均在發生急劇變化,給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帶來相應的挑戰。
(一)經濟活動愈加復雜、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并加速動態變化
經濟活動是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對象,財務會計通過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程序將經濟活動信息轉化為會計信息,經濟活動的特點影響會計反映的整個過程。隨著金融創新日新月異,企業經濟活動愈加復雜,不確定性程度增加,對會計反映企業價值和潛在風險帶來挑戰。在此背景下,會計教育更加需要從知識儲備型向能力塑造性轉化,以適應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
(二)會計準則內容愈加龐大,國際趨同、原則導向的制定理念愈加凸顯
會計準則是將經濟業務轉化為會計信息的規則,隨著會計主體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愈加復雜化、高度不確定性和動態變化,相應的會計信息生成規則也在不斷增加、更新及動態調整,導致會計準則的內容日益膨脹。同時,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資本、勞務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動著經濟領域中包括會計標準在內的各種制度的國際趨同。會計準則的趨同又導致原則性導向的準則制定理念愈加凸顯,以適應更廣大范圍內規則的一致性。上述變化要求會計專業學生要有比以往更高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應對不確定性的應變能力、未來的自我學習能力等。
(三)隨著會計信息化的日益發展,會計實務工作面臨重大轉型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會計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常規的日常會計核算工作可借助會計信息系統操作完成,會計人員工作的核心內容面臨重大轉型壓力,需要從會計核算轉向利用會計信息支持企業的管理決策。與此相適應,財務會計本科教學中更需凸顯對信息的深度理解、綜合運用及分析決策。
上述背景給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巨大挑戰,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更為迫切。研究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應對變化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塑造學生未來不斷更新知識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本文將結合作者在財務會計課程中開展的研究型教學實踐,探討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與效果完善。
二、財務會計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實踐
研究型教學活動一般應從設計問題情境出發;通過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及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還原原來的科學思維活動,鼓勵發表獨立見解;最后達成一致觀點或形成有效結論,并能移植運用所獲的新知。2015年以來,作者對財務會計課程研究型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結合財務會計課程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構建和實施了如下教學方法。
(一)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法——對于抽象概念的教學
財務會計的目標是財務會計課程開篇涉及的一個重要基礎理論問題,涉及財務會計信息給誰提供,提供怎樣的信息以及能達成怎樣的目的等。由于其抽象性的特點,單純的講授灌輸方式,學生很難深入體會目標形成和來源過程,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法讓學生通過自我感知和體悟得到相應結論。財務會計目標需要滿足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因而將學生分組分別扮演資本市場的不同角色:政府機構、社會審計、資本市場的資金提供者(投資人、銀行等)、資本市場的資金需求者(企業等)等。模擬的情境是:企業的扮演者需要解決如何獲取投資者或者銀行的資金,以及這一過程中不同角色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其中會計又發揮怎樣的作用。在互動交流和情景問題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財務會計在資本市場中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原因及目的。
(二)專題教學法——對于財務會計基本原則的教學
財務會計在將經濟活動轉換為會計信息過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普遍原則,這些原則體現財務會計的基本理念和哲學思想,并貫穿于財務會計整個教學過程中。例如作為歷史成本初始計量的修正,謹慎性原則體現在絕大多數資產的期末減值計量環節,無論是應收款、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期末計量環節都會涉及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對于分散在各教學環節體現同一會計原則的內容,可進行集中的專題式教學。專題教學不僅僅讓學生體會基本原理在現實中是如何普遍運用,還需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如討論謹慎性原則問題的來源、財務會計堅守該原則的原因、原則具有的優缺點等,并鼓勵學生閱讀相關研究文獻,發表各自見解。通過專題教學,使學生深入領悟和把握會計最基本的思想并能靈活運用。
(三)案例教學法——對于會計職業判斷的教學
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及準則制定的原則性導向帶來大量的會計職業判斷,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根據會計準則結合事件性質、特點和經濟實質等,所做出的會計判斷(王清剛等,2014)。職業判斷運用在大量的鮮活實例中,準則制定機構也是在大量相應實踐中提煉出職業判斷的理論要素,因而有必要通過還原實例的方式,培養學生理解職業判斷的起因,深入領會理論判斷標準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形成過程及運用,感知職業判斷對會計人員多方面的素質要素。例如2017年我國修訂的收入準則中突出強調了企業確認收入的方式應當反映其向客戶轉讓商品或服務的模式,確認金額應當反映企業因交付該商品或服務而預期有權獲得的金額。上述模式的確定,預期金額的確定,需要進行大量的判斷和估計,還需要財務人員與業務部門的合作。對于上述收入確認條件及職業判斷過程的理解,只有通過鮮活的實例分析才能讓學生深刻把握抽象化的準則涵義,在復雜的商業活動背景下體悟理論背后形成的邏輯,增強判斷能力。
三、結語
財務會計課程在各大院校的開設逐漸有所增加,可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和調整的地方,畢竟它關系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教學的效果,而且也和企業發展聯系的最為緊密。然而,關于教學方法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層次的研究,可見這是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彭先桃.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理念探析[J].教育導刊,2008(3):56-58.
[2]王清剛,趙曉麗.基于職業判斷能力的會計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2014(8):48-51.
[3]汪瑩,王亞楠,黃海珠,周小靖. MBA案例教學改進對策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