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林
【摘 要】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目前就業困難,體育學院應依據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專業建設和教育改革,畢業生就業嚴峻的形勢將會得到緩解。為此,學校需建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應正確認識自我,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確定合理的職業目標,以便實現完美就業。
【關鍵詞】體育教育;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教育改革
一、就業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體育院系和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多。據統計,我國現有體育教育專業190個,社會體育專業106個,運動訓練專業54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33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24個,在校學生40000余名,每年畢業學生近10000名。其中體育教育專業在校學生20000余名,每年畢業學生近5000名。從2004年開始,高等院校師范專業的畢業生“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被廢除,使得人才市場在人才資源中的基礎調節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師崗位工作穩定、收入不斷提高,體育專業的畢業生紛紛擠向教師崗位,導致大部分學校體育教師已接近飽和,尤其是城市學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急劇下降,就業現狀令人擔憂。
二、就業認知
(一)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認識
首先,據2014年就業率統計,體育教育專業被列為紅牌專業,即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之一,說明體育教育專業就業難度較高,這也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盡早的對自己今后的就業有所打算,提前進行職業規劃,提高參與擇業的積極性,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增強就業競爭力。
(二)就業意向
通過調查和訪談得知,89.6%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6.6%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3.8%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目前,學生愿意選擇的就業單位最多的是中小學、黨政事業單位,其中女生的意愿高于男生,體現他們擇業時注重與專業相吻合;選擇到邊遠地區等基層就業的學生約占3.5%,主要是學生缺乏奉獻精神,吃苦能力差。選擇去私有企業單位、自主創業及其他就業單位的學生比例雖然依然偏少。很多學生雖然也想自主創業,但由于各種原因不敢嘗試,說明學校創業教育力度有待加強,學生的創業能力欠缺,創業實踐經驗不足。
(三)薪酬期望機工作地域
目前,月薪在1500-2000元以下的有15.6%的學生能夠接受,34.2%的學生認為月薪在2000-3000元能接受,32.4%的學生希望月薪能達到3000-5000元,有5.4%的學生希望月薪能在5000元以上,有部分學生對薪酬并沒有固定的要求。多數大學生對薪酬期望基本能有合理的定位,但仍然有少數學生存在月薪期望過于理想化。
(四)工作地域
大學生擇業地區依然呈“向上流動”趨勢,約有62%學生依然愿意留在城市發展,認為大城市發展機會較多,生活便利,也有部分學生雖然很想留在大城市,但由于物價水平較高、就業競爭壓力大而選擇放棄。從調研中得知,農村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需求遠遠大于城鎮中小學,但學生在選擇上寧愿原則在經濟條件好的城市,也不愿意去條件差的,有編制的農村中小學。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矛盾。
(五)專業對口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就業時是否會選擇專業與所學專業一致的相關工作時,男女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85%以上的女生選擇教師崗位,她們希望能夠有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單位,主要原因,第一,希望能夠發揮大學所學的知識,展現自己的專業特長。第二,由于體育專業的專業性較強,就業選擇面較窄,就業壓力更大。
三、針對體育專業學生擇業時的教育改革與引導
(一)從國家角度出發
1.加強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質量
在體育教師逐漸飽和的情況下,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可以在原“中等學校”的基礎上擴展到小學,也可放在培養高素質競技運動人才和門類齊全的多種規格的具有全面素質的體育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較大變化,對體育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人才需求出現多元化的趨勢。
2.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專業建設
面對社會對體育人才需求的多樣化,促使體育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因此,要保持體育教育專業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對現行的專業結構進行調整。應有計劃的縮減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適當擴充體育社會專業、體育康復保健專業,開創和培植體育經濟、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體育傳媒等專業。
(二)從學校角度出發
1.需建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
盡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已經納入了高校的課程,但是由于我國這方面起步相對較晚,發展還不完善。在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中沒有延續性,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管理機制,未起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校的培養目標以及市場的需要,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并且要有延續性。
2.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本身的就業面就比較窄,為此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勢在必行的。而針對體育教育學生應從大一進校就要利用第二課堂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育,以此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從學生自身出發
1.正確認識自我
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來說,只有準確的評價自己,才能把握未來的職業選擇,為自己確定適合的就業目標,選擇適合的就業單位,使自己在就業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的就業目標。
2.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
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讓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面對現實就業狀況,應有心理準備,降低就業起點,先工作,實現就業,工作一定時間后,可以重新選擇就業,有了第一次的工作經歷和社會經驗,自身的經驗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積累,再次擇業時,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蓋世洲.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9
[2]付丹.高職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調查研究[J].職教論壇.2014.32
[3]劉丙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34.
[4]薛紅.高校體育專業就業現狀引發的思考 [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