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
摘要: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教學階段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標的改革,更是深化的小學語文讀與寫的結合,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寫作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讀與寫的結合深化,是小學語文教學學以致用的最終體現。本文通過分析傳統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究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的意義所在,通過對意義的解析,找出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研究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建立新的自主學習方式,是新課標下小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標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所崇尚的模式,不僅能夠將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加快實現,而且還能使學生的讀與寫成果最大化的接近生活、適應社會,極大程度上體現了合作式學習的重要性。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讀與寫教學模式固然有著很好的發展,但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依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低端阻礙著新課標小學語文讀與寫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
一、傳統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的讀書量過少。
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現如今的小學生每天的平均閱讀量只有200多個字,這里的閱讀量還包括平時語文課上的課文閱讀。有高達62.3%的學生在語文課下根本就不閱讀課外書籍。所以,由此可見,我們的小學生閱讀量還是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低。
閱讀量達不到,必然會使閱讀能力下降,閱讀能力下降必然會導致寫作能力的下降,讀與寫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兩個方面。據科學統計,閱讀能力好的學生占總體學生的27.3%,閱讀能力差的占40.8%,寫作好的學生占26.85%,寫作能力差的占41.55%。根據數據我們充分可以看出讀與寫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相互關系。
(三)寫作缺乏創新性。
由于對于課外知識的極少涉獵,小學生的思維還是相對于局限,在遇到寫作作業時,大多是不叫頭疼的,而且千篇一律的作文思路時有出現,在語文的寫作上缺乏最根本的創新性,使得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發展與時俱進性。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的意義
(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中學生閱讀的需要。
目前很多學生對于閱讀的意義并不是能夠很好地體會,有些學生閱讀過大量的書籍,但也僅限于閱讀,不能夠體會文章的核心內容;有些學生雖然對所讀書籍十分的感興趣,并且反反復復讀過很多遍,但是并不能理解文章內涵,對于文章不能做出基本的復述。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中學生表達的需要。
現如今很多小學生內心十分明白一些事物,但是就是說不出口,表達能力十分的薄弱,俗話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在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的教程中明確的要求要準確的表達自身的情感,并且要有創意的表達。對于小學神來說,他們還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階段,對于語言知識體系的形成還并不是十分的完善,這就要求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要提供范本,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連貫表達的能力,在讀與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下,使小學生能夠更好的表達自身對于語文知識學習的需要。
(三)新課標改革的需要。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育中,使得讀與寫分離,不僅沒有雙向的培養好小學生的讀寫能力,而且使小學生的各種能力都有所下滑。新課標改革需要讀與寫的充分結合,注重雙向培養小學生的讀寫能力,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涵,在寫作時也能進行充分的文字表達,增強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素質。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的發展對策
(一)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新課標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不能固定一種教學結構,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教學結構改革,是教學結構更加的適應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的發展。
(二)引入課外閱讀刊物。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不光要充分的利用課堂時間,還要注重課外讀物的影響作用,教師應將課外讀物加入到教學課程中去,培養學生課下閱讀的習慣,并且在讀后寫好觀后感。
(三)引導創新習作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基本目標制定合理化的教學方案,力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創新,通過平時的知識積累,以及課外閱讀的學習,掌握模板化的寫作方式。
(四)開展多種課外活動。
新課程中的小學語文豐富了課外活動,通過觀后感互相交流的交流會、作文寫作展示的展示活動等多種課外活動進行讀與寫結合教學的培養,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教學過程,增加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發展。
(五)改革教育評價方式。
增加口語的表達能力,通過朗讀能力檢測和口頭作文的形式檢測;注重平時的讀寫能力雙重考查;實行等級制度進行階段性的考查評價。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是今后踏入社會進行人際交往和交流的基礎,必須引起國家、各相關部門、學校和家長各方的重視。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讀與寫結合的教學不僅僅打破了常規語文教學的弊端,而且對于今后讀與寫課程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讀與寫的結合教學,充分的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雙向發展,為小學語文教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