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頌
夏和盛
春節
人們擱下一年的辛勞
春節
幾千年的傳承延續
觀千萬人家燈火
傾古老傳統的樂奏
舞奔騰的中國龍
掛火紅的中國結
唱著山歌跳著族舞
敲響新年的鐘鼓銅鑼
點燃紙錢煙花爆竹
送走那“災”的惡魔
驅趕那“年”的怪獸
載著積累收獲果實
懷著感動激動的心情
象歸巢的幸福鳥
打掃門庭換新裝
備好年糕年飯年酒
貼上對聯門神迎先祖
舉起千杯萬盞
感恩天降的好運
拜謝地生的豐收
春節
是團聚分享的日子
許多人卻漂居他鄉
握住不變的承諾信念
守著多變的機遇追求
跌倒了又站起來
結束了又尋找開頭
拋棄離愁飲盡孤獨
順著熟路生路復雜的路
探索無人走過的路
把人生責任成功守候
向著成功拼搏奮斗
春天里,走進新時代
曉 亮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踏在冰雪消融的土地上
沐浴春風
迎接美好的未來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放眼大江南北
在金色的陽光中
迎春花兒開放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
在奔馳的高鐵動車上
聆聽駝鈴聲聲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長江,黃河
萬噸巨輪出海口
揚帆在大洋大海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黃土高原,黑土地
播下希望的種子
收獲幸福的日子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山川,草甸
孕育希冀
得到豐年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白云,藍天
純潔美麗
展開一幅雄偉的圖案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在阡陌縱橫的大地上
拿起巨筆,再揮手
描繪波瀾壯闊的畫卷
春天里,我們走進新時代
在希望的田野里
展望未來
擁抱明天
魚頭有火
黃伯益(河南 鄭州)
現在許多的城里人,尤其是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魚叫“年魚”。“年魚”本身并不是魚中的某一品種,而是特定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稱謂。大家不明白其中的故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年魚”,最直白的說法,就是農村過年時才能享用的魚類。春節馬上來臨,一說起“年魚”,心中立馬涌動著濃濃的年味。
好了,不賣關子了,現在詳細給你介紹下什么是“年魚”。
說到“年魚”,就不能不說說那個人們可以享受“年魚”的時代。那就是改革開放前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產地點是當時生活貧困、沒有經濟支撐的農村。
因為,那時的人們是沒有私有財產的,除了家人和住房,其他的一切都歸集體:田地、耕牛,大型農具如犁、耙、水車等等,都是生產隊的集體財產。那時的人們過的是集體生活,收入分配是以生產隊為單位。
從事集體勞動的人們,干活時不會寂寞。但是,由于是大鍋飯,干多干少、干少干壞,都沒啥兩樣,所以,勞動效率與農作物產量都是打了折扣的。說白了,當時農民的生活,就一個字——窮,再加一個的話,就是——苦。
“年年難過年年過”,不論窮也好,苦也罷,日子還得一天天過下去。即使是貧困的鄉村,到了春節,鄉親們也仍有一顆改善生活的心。于是乎,每個生產隊都想法設法為社員們過春節提前準備些美味佳肴。“年魚”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年魚”,就是生產隊統一養殖的,作為年貨之一的家魚。學過生物的同學都知道,我國產量較高、味道鮮美的淡水魚類不在少數,那時,也講究個“農牧漁”全面發展,雖然有些是停留在口號上的,但專家們也確實給農民推薦了幾款優良魚種,那就是有四大家魚之稱的青、草、鰱、鳙——鰱分白鰱與花鰱兩種,相比而言,花鰱比白鰱更鮮美,所以,我們老家那時主要是養殖花鰱。花鰱者,俗稱“胖頭魚”。
那時,村村都會有幾口水塘,靠近村子的那口塘,俗稱門口塘,大多會用來養家魚。因為離村子近,方便看管,免得辛苦養大的家魚被人偷了。
農村人都很純樸,即使是養有家魚的魚塘,也是允許那些走村的魚民撈上幾網的,只是,撈上了家魚不得帶走,那些野生的,如鯽魚、小白條、鱔魚、青蝦之類的,他們都可以收入囊中。現在想來,那些野生的鯽魚、小白條、鱔魚、青蝦之類的才是至醇的美味,白白讓鄉親們給浪費了。
魚苗春季下塘,經過近一年的放養,到臘月就可以長到一二斤重了。
由于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的,鄉親們下不了水,也沒捕撈技術,就請了專業的捕魚人來捕撈。那些人都是成群結伙的,一個人是干不了這苦差事的。皮衣皮褲,魚網小船,看著就像專業隊的。
當年,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會到塘邊去看熱鬧,還紛紛議論那些打魚佬怎么不怕冷呢?這時,就有有經驗的長輩開始出來唱歪經了,說是“魚頭有火,凍死一裸(這個字是我們那的土話,也是臟話,不知怎么寫,就找裸字代替了)”,他們有工錢,完了還有魚吃,哪還顧上冷不冷呢?
魚撈上來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將魚分成大概公平的多少堆,也不過秤,各家的戶主就用竹筐高高興興地提回家去。而那條最肥最大的胖頭魚王,則被隊長弄回家,和上冬白菜、干辣椒熬上滿滿的一大盆,用來招待打魚佬。
當晚,家家戶戶都會把魚收拾好,魚身子切成塊,用鹽腌了,裝進壇子里,密封起來保鮮,留待春節時招待客人。魚頭則切下來,砍成大塊,然后再從咸菜缸里撈出一大把鹽箭桿白咸菜,和魚頭一塊燉了,一家老小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鹽菜燉魚頭的年前大餐了。喜酒的父輩,還可以盡興喝上幾小杯劣質白酒。
沒吃完的剩菜剩湯千萬別扔掉,放到第二天就是味道鮮美無比的鹽菜魚凍了,雖然里面沒加什么調料,但一點魚腥味都沒有,比現在的皮凍要美味百倍倍。
魚塊經過幾天的咸制后,再用油煎到兩面金黃后盛也,鍋內留少許油,加點干椒、香蔥、香菜,倒入魚塊,烹點料酒、生抽,拌勻出鍋,就是享譽豫鄂的糍粑魚了。
如果時間放得過長,魚塊也會發生神奇的變化,魚肉會微微發紅,煮熟了的魚肉成蒜瓣狀,味道有點怪怪的臭味。當時,這樣的口味我是不喜歡的,沒想到,現在卻催生了信陽的一道名菜——桶鮮魚。
家庭條件好點的,還會專門拿出一兩條新鮮的花鰱,切塊、裹粉、上漿、過油,炸成魚塊后再保存。
剛剛出鍋的炸魚塊是最香最誘人的,父母會挑出幾塊獎賞一下灶臺邊眼放綠光的孩子們。
炸魚塊是半成品的方便食材,可以紅燒,可以清蒸,可以做湯,客人來了很方便快捷地就能出菜。
幾十年前的場景,又一幕幕地回映在腦海里,雙唇泛起水潤,齒邊暗生醇香。那個并不富裕的時代,卻留給我們如此豐盈的回味。
兒時的年味(三題)
余 蘭(湖北 宜昌)
又快過年了,在街上碰到幾個老鄉,說起過年的事兒,都說現在的年是過得越來越沒味道了。的確是的,雖已年關將至,城里的臘月卻感受不到過年的氛圍。要是在兒時,農歷臘月一到,濃濃的年味就彌漫開來。
炒貨
兒時的農村生活雖然清苦,但一進臘月,人們還是高興得不得了。臘月里最忙的是家庭婦女,最開始做的是炒貨,主要是炒紅薯片、炒瓜籽、膠炒米糖……炒紅薯片時為了不使紅薯片被炒焦,需要在大鍋里放進去一些粗沙,先把粗沙炒熱,再把紅薯片放進去跟粗沙一起炒,這樣炒出來的紅薯片受熱均勻,片片金黃,脆香可口。臘月的村莊里,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聞到炒紅薯片的濃濃香味,這時不管走進哪一家的大門,主婦們都會熱情地捧出剛剛炒好的炒貨招待。
炒紅薯片對主婦們來說是相對簡單的事兒,膠炒米糖可就是一門技術活了,并不是每一個家庭婦女能夠做的。兒時膠炒米糖不像現在有白糖、糖油等原料,膠炒米糖用的都是紅薯熬出來的糖稀,所以膠炒米糖之前首先要熬制好糖稀,其次是要準備好炒熟炒香了的大米或爆米花,將炒米或爆米花倒入鍋里已經煎好了的糖稀中,不停地攪拌,讓其均勻地粘成一團,再勺入一個方塊模型中壓緊,等冷卻之后用刀切成片,再裝入不通風的膠袋或瓦缸中使其不受潮,這樣便大功告成了。
膠炒米糖的關鍵技術是煎熬紅薯糖稀,煎的時間長了,糖稀就老了,就沒了粘性,做出的膠炒米糖壓不成模;煎的時間短了,糖稀照樣不粘,做出的膠炒米糖也是壓不成模的。只有恰到火候才能膠炒出上等的米糖。那時誰家的媳婦如果有膠炒上等米糖的手藝,在方圓十里內一定是很有面子的人,不會做膠炒米糖的家庭就會排隊請她幫忙,并用好飯好菜招待她。
爆米花
臘月里最使孩童們懷念的當是爆米花,爆米花的人挑著一頭是爆筒一頭是風箱的擔子走進村莊時,整個村莊立刻就會沸騰起來。
爆米花的師傅一般都會選擇村里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擺開陣勢,孩子們知道消息后,都會迫不及待地要求父母早點去爆自家的米花。很快,拎著木炭和糯米的小孩子們便把爆米花的師傅圍了個嚴嚴實實。
開始了,師傅一手搖著爆筒上的手柄,一手拉著風箱,眼睛時刻注意著爆筒上的壓力表,當壓力達到要求時,師傅會大喊一聲“讓開”,接著迅速把爆筒從火爐上移開,用麻袋捂住爆筒的出口,只聽見砰地一聲,一股噴香的氣浪帶著雪白的爆米花隨之而出。
那些在山上撿柴的小孩,聽到村里傳來爆筒的爆米聲,都沒心思干活了,立刻飛快地往家里跑去。
守歲
家鄉的大年三十夜里都要守歲,因為大年三十夜晚是新年與舊歲的分界點。
兒時過年守歲時,家家必備的一個項目就是焐年豬,焐年豬就是除夕夜要在火塘里架上一個早就從山上挖回來的干透了的樹兜(即樹根),讓它那熊熊燃燒的火苗溫暖整個房間,這便是焐年豬。
兒時守歲的時候,一家人圍著火膛里的“年豬”取暖,嗑瓜子,講故事,下棋打牌。孩子再困,大人都要讓他們熬到凌晨十二點,記得兒時大人們總是騙小孩說守歲是不能睡覺的,說誰守的時間越久,他的父母壽命就越長。所以那時的小孩子們即便是坐在火塘邊睡著,也是不愿意上床的。
凌晨,除夕的鐘聲一響,村子里噼哩啪啦地放起了鞭炮,守歲就算結束了。
臘月里的美味
高 超(山東 濟南)
臘月里做下的吃食兒可真不少,都是為了來年正月里招待客人用的。
泡臘八蒜。把剝好的蒜瓣放進容器里,倒滿醋封好,等過年時吃餃子用。用老舍先生的話說就是“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全,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餃子。”
做蒸雞白菜。用刀把冬儲的大白菜從中間剖開,擇出里面的白菜幫,把清理了五臟六腑的整只雞和八角、花椒等佐料塞進去,再把擇出的白菜幫連同包藏在白菜里的雞一塊兒扔進大鍋里,淋上醬油,撒上微鹽,添上水猛燉。這還不算完,等蒸雞白菜開鍋,晾涼之后,還要把整只熟雞和白菜幫用手撕劈開來,把雞肉里的骨頭剔出。蒸雞白菜是道涼菜,做完這些,還得把蒸雞白菜放到天井里冷藏。如果用大骨頭湯代替水來燉的話,冷藏的蒸雞白菜的表面上還會鑲嵌著一層凍呢。近些年家里不做蒸雞白菜了,母親自己搗鼓出了一套做風干雞的手藝。
灌香腸。這是近些年來出現的春節吃食兒,以前可并沒見過,更沒吃過。前幾年家里的香腸都是去一些集市上或者超市里買的,買回來搭在院子里的鐵條上,晾上些許時日,等到正月里招待來家做客的親戚們享用。后來家里對外面賣的香腸不放心,因此最近兩三年家里的香腸都是用自己買好的新鮮肉餡,然后再讓人家去灌的。
熬肉凍。我家過年時吃的肉凍從來沒買過,全都是母親自己動手熬的。把買來的豬皮先用水焯一遍,去掉豬皮上的臟東西,再把焯好的豬皮切成細條放到鍋里,在鍋里倒上雞湯或骨頭湯,澆上醬油上色,放上佐料使勁燉。把燉熟的豬皮連湯帶水地全部倒在一個不銹鋼盆里,晾成凍。過幾天,再把晾成凍的湯汁再次投到鍋里燉,撈出來再晾成凍,這樣反復循環幾次,豬皮里的精華就全都熬出來了,肉凍也就色香味俱全了,口感也比買來的好很多。
煎年糕。按說年糕多是蒸著吃,但我家每年都是煎著吃。每年春節,母親就會把從年集上買來的年糕做著吃。她把鑲著大紅棗的塊狀年糕切成小方薄片,然后放到鐵瓢里用油煎,撒上紅糖,出鍋后竟粘連成了一張不規則的深色糕面餅子。盡管樣子不好看,可味道還是蠻不錯的。
菜品備下了,當然也少不了面食。小年過后,到年三十的這段時間里,家里得空就得蒸饅頭,饅頭是要蒸上幾鍋的。母親每年總是要蒸上一鍋紅棗饅頭(在饅頭里裹上紅棗),但市場上賣的干紅棗大多數都是不去核的,母親可能也是嫌費事兒吧,她就直接把紅棗包進去了。以至于每當正月里有親戚來家做客吃饅頭時,母親都得先過去提醒一句:吃的時候慢著點,那棗里還帶著核嘞。但盡管如此,也總有人不留心地被棗核硌了一下牙。叔家愛蒸豌豆包,把豌豆粒提前用開水浸泡,給豌豆去皮后,加糖加水煮熟,這時的豌豆就很輕易地搗碎成餡了,把調好的豌豆餡包進面皮里就可以上鍋蒸了。除此之外,我們兩家每年各自還都要蒸魚饃饃。這蒸魚饃饃的工具叫面魚模子,把紅糖和搟碎了的花生攪在一起,包進揉好的面團里,再把面團扯成長條,往模子里一放,用手把面團按平實,然后拿起來用力一磕,一尾面魚就做成了。我們那兒把這手藝叫做“磕魚”,也有用花模子做成的饃饃,叫做“磕花”,這模子多是用梨木造的,質硬,耐用。
既然是過年,餃子自然是少不了的。按說餃子是年夜飯的重頭戲,但我們那兒不興這個。老家的餃子都是在除夕夜十二點之后吃。零點到了,很多人家傳來了陣陣鞭炮聲,然后煮餃子吃。我家的餃子都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吃。我曾問過母親說:“咱家的餃子是不是吃得太晚了?”她說:“只要過了零點,啥時候吃都行。”
的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全國都在過年,但在這同一個節日里,各個地區的習俗還是略有不同的。
年夜親情若梅香
渝 文(重慶)
時間回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一個大年三十的傍晚。在十五瓦燈泡發出的昏黃燈光下,母親小心翼翼地將一大碗豬肉燉粉條端到桌上。望著一大坨粉條中堪稱點綴的幾塊豬肉,饑腸轆轆的我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旁邊的姊姊小聲提醒我說應該讓爸媽先吃。我的筷子剛一伸出便聞聲停住,父親慈愛地笑了,說,“你們還小,不能餓著,先吃吧,我還要喝一盅酒。”這時,善解人意的母親早將一個白色的小酒壺從熱水杯中取出,父親接過來,緩緩地往酒盅內倒滿了酒。忽然,父親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撂下了一句“我要去金鎖家一趟”,便走出家門。
十幾分鐘后,父親回來了,他說,金鎖是一個斗大字不識二升的文盲,下午金鎖來我家請父親幫忙寫春聯,父親再三叮囑他哪副春聯哪個橫批貼在哪兒,但仍然擔心他記不住,便跑去他家看看。果不其然,父親去對了。正當金鎖準備把“肥豬滿圈”的橫批貼在房子大門口而不是豬圈上之際,父親及時趕到,制止了他無心鬧出的大笑話。父親話音未畢,哥哥、姊姊和我已然笑出聲來。
父親忙碌地寫春聯賣春聯的一個臘月就在我們的笑聲中結尾了。
父親幼時,得益于爺爺的言傳身教,練就一手好毛筆字。父親老了,為了讓清貧的全家人過年吃些肉菜,便在臘月伊始去村里的小賣部買來一摞紅紙,按照門框的尺寸裁成對聯和橫批的大小,天還未亮便起床,坐在炕頭上,研好墨,揮動毛筆寫春聯。過了臘月二十后,父親便將每天勞作的重點從寫春聯轉到賣春聯,輾轉去縣城和周圍的鄉鎮,在不同的集市上推銷他寫的春聯。
那年,在大年三十的上午,父親依然去縣城賣春聯。臨近中午了,父親還未回家,母親放心不下,便讓我去縣城找他。我看到,縣城大街上行人寥寥無幾,與前幾日人山人海的氣氛不可同日而語,不由得想起了明代名將戚繼光的詩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感慨父親一年到頭忙碌養家,到了大年三十也不得休息。
父親見到我來了很高興,讓我看一會兒攤子,他去廁所方便一下。沒想到,父親剛走,生意就來了。一位穿著四兜藍制服看上去很體面的中年男人說要買五副春聯。我告訴他兩毛錢一副,五副一共一塊錢。他爽快地說沒問題。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將五副春聯和相應的橫批卷起來,用線繩系成小捆兒。其時,寒風不大但冰冷刺骨,我的手指似乎要被凍僵,努力哆嗦了半天,才終于將線繩的結打成了。我心里竊喜不已,彷彿是完成一件大工程似的,已經開始準備腹稿,等父親回來向他報告。
誰知,那人接過春聯后開始還價,他說,“干脆一副春聯一毛錢算了,要不過了大年三十你賣不出去也要當柴禾燒了。”聞聽此言,我很不高興,一是為他的說話不算話,剛才說好了一塊錢五副,他要砍價成五毛錢五副;二是他無視父親寫毛筆字的辛苦,將春聯和燒火柴等同。一氣之下,我立即反駁說,“你這么大的人,怎么能說話不算話呢?剛才我說一塊錢,你也答應了呀!”那人可能沒想到我會這么說,一楞之下有些不好意思,訕訕地說,“你這個孩子還真認死理。”在附近聞聽我和那人談話全過程的兩三個大人也走過來,紛紛指責那人的出爾反爾。就在這時,父親回來了,聽我講述事情的經過。那人見勢不妙,扔下一塊錢,灰溜溜地走了。
吃年夜飯時,我回想著上午那大人出爾反爾的事,手中的筷子不由得慢了下來。其時我才十幾歲,真的想不通,怎么有大人這樣做呢,而且是一個看上去很體面應該是不缺錢的大人,難道他是看我一個孩子擺攤,想占我的便宜?他真的不知道,他這樣做,對一個孩子的心理是一種不小的傷害嗎?
細心的父親注意到我神色的變化,輕聲對我說,“你還在想上午的事呢?”我點點頭。父親咂了一口白酒,語重心長地說,“有句俗話說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千金一諾說話算話的大人,也有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的大人,等你長大后,會遇到更多類似的事情,你會逐漸體會到,看上去體面的人不一定就說話算數,邋邋遢遢的乞丐也不一定就不是一個言出必行的君子。今天的事情,也算是你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吧!今晚是除夕,我們吃的是年夜飯,還是忘掉不快,高高興興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吧?”母親也隨即勸我在新一年來臨之際要忘掉不快,多想令自己高興的事情。
于是,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我們一家人有說有笑地吃起了年夜飯。囿于貧寒的家境,雖然餐桌上只有一碗炒白菜,一碗豬肉燉粉條和一碗燴豆腐等三四個菜,但對于幾個月聞不到肉味的我們而言,已是上好的佳肴。
在那些年的大年三十子夜前后,按照鄉俗,家家戶戶都要吃一頓素菜餡餃子。也就是說,傍晚吃完大餐之后,我們還要在子夜吃餃子,餃子餡自然是大白菜莫屬。為了準備子夜的餃子,母親早從下午就開始準備,她將白菜剁得碎碎的,一捧一捧地放在一塊白紗布上,然后團成一團地攥干。
和做大餐主要是母親的個人秀不同的是,包餃子的時候,我們一家人老少齊動手。父親母親負責包,哥哥、姊姊和我三人負責搟皮、燒開水。母親包的餃子呈常見的橢圓形,像一個個元寶似的,看上去賞心悅目;父親包的餃子呈少見的潛艇形,一個個站在案板上,如整裝待發的小型艦隊。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子夜時分,聽著窗外傳來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口中嚼著熱騰騰的白菜餡餃子,我們歡笑著,充滿了對下一年的美好憧憬。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又一個除夕夜進入倒計時之際,回首往事,記憶中的那一抹溫馨的父母親情,歷經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銘記心頭,恰似陸放翁在《卜算子·詠梅》詞中所說的梅香那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三代人的臘月記憶
余 平(湖北 武漢)
父親出生在舊社會,他的臘月記憶與稀粥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那時臘月天氣格外寒冷,朔風凜冽,砭人肌骨。父親家常常在臘月斷炊,早晨一睜眼,灶下缺柴,缸內無米,冷冷清清。父親雖然現在已是耄耋之年,但一說臘月,腦海里仍然都是粥廠的影子。粥廠是當地好心的富戶對窮人無償施粥的場所,臘月時施粥二十幾天,約定俗成,粥廠里熬的小米稀飯須保持一定的濃度,要“小米粒掛碗”才行。可因經辦人克扣了小米,施粥最初幾天粥還稠,后來粥就稀了,甚至熬粥時加上食用堿以增黏稠。粥廠無固定場地,常常是先搭起席棚,擺幾張桌子,銅鑼一響,窮人就端著碗排隊領粥。為照顧老弱病殘和抱小孩的婦女,粥廠一般會為這些人另設一處取粥點,運氣好還有饅頭供應。雖然臘月里粥廠熬的粥越來越稀,但總是聊勝于無,讓父親熬過了寒冷的臘月。
我的臘月記憶幾乎是與排隊聯系在一起的。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剛成家不久,當時物質比較匱乏,很多生活品都實行按計劃供應。臘月鄰近春節,供給稍微要豐富些,為了購買物質自然免不了排隊。我先要拿著戶口簿和糧油證到有關部門排隊去領取供應票,然后按規定憑票去購買物質。不管是買一瓶白酒、四兩白糖、兩斤菜油、三斤豬肉還是買一雙棉鞋、三尺花布、半斤毛線都要排隊。在臘月排隊是件苦差事,在凜冽的寒風中一站就是幾個鐘頭,人凍得瑟瑟發抖,站得腿疼腰酸,還要防止有人插隊,也要看營業員的臉色。大家最怕的是營業員沖著人群嚷道:“今天賣完了,你們明天再來。”這時候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失望到了極點。還記得有一次是臘月二十三,我去排隊買豬肉,站了好長時間,百無聊賴中不知不覺將手里的肉票揉碎了,好容易捱到我時營業員說票爛了不能用,我悻悻地回了家,結果被新婚的妻子好一頓數落,我那次犯錯導致那年春節家里沒有肉吃,至今想起來還蠻“心酸”的。
女兒的臘月記憶里滿是臘味的醇香。女兒出生時憑票供應的日子已成為歷史,物質有了極大的豐富,人們過年不再為買不到食品而犯愁。女兒對我用松柏枝熏出的臘肉情有獨鐘,這種臘肉有厚厚一層黝黑的煙垢,晶亮的油汁從煙垢中滲出,有一股獨特的香味。每年臘月一到女兒回家,我就先從掛繩上取下臘肉,然后用滾燙的開水浸泡,再用刀子慢慢地刮去煙垢,慢慢地洗,一直把臘肉洗得白里透紅就放進鍋里,連同紅蘿卜、白蘿卜滿滿燉上一鍋。到鍋上開始冒出熱氣,濃濃的臘肉香就會從鍋里飄出來,在屋子里彌漫,女兒就垂涎欲滴。如今女兒已經在外地成了家,雖然與我相隔千里,可說到當年燉臘肉的醇香,女兒還是那么向往和懷念。
父親、我和女兒,我家三代人的臘月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也刻上了時代的印記,現在是日子越過越好,臘月越來越有味道,我們應該為這個幸福的時代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