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巴東縣文化館 湖北恩施 444300
舞蹈,既是一門綜合藝術,更是一種表現藝術。舞蹈者只能在表演中以動作的連續性去創造有思想、有內容的舞蹈形象,方可體現出舞蹈內涵。本文擬就自己三十余年來的從藝經驗和體會,談一談民族舞蹈藝術中的民族性和民俗性。
“越是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這句名言,不僅道出了民族性在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反映出了民族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民族舞蹈藝術中的民族性,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用本民族的特有方式反映或顯現社會生活及人的心態。
這里以土家族的民間舞為例。眾所周知,土家族不僅是一個強悍的民族,而且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表述民族的源流和原始生產力時,以《擺手舞》和《毛古斯舞》最為突出。土家人的來源和遷徙定居,原始生活情態,以及如何步履蹣跚地從洪荒草萊中生存下來等,在舞蹈中都有反映,粗獷而直露,已成為人們探究土家族遠古社會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如《毛古斯》中的《打獵》,那種有力而堅定的步伐,沉著而堅毅的眼神,舒緩而靈活的碎步,不僅是狩獵過程的簡單再現,而且也表現了土家族濃郁的原始情調和民族氣息。
2、提煉了的舞蹈語匯,是反映民族性的重要標志。“感情是舞蹈藝術的靈魂,有了感情,才能產生動人的舞蹈”(吳曉)動人的舞蹈必然有提煉的舞蹈語匯。如《老天爺快下雨》這個男子群舞,幕啟時,電閃雷鳴,一群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漢子跳著沉重的擔子急行在山路上,突然,娃娃的一聲啼哭,止住了風雨雷電及漢子們的喧鬧,一位少婦當眾解開扣為娃娃喂奶,這一語匯不僅體現了慈母之情,而且也反映了濃郁的人性之美和巴山一帶的民族風俗及民俗性格。
再如:土家族舞蹈中的“屈膝、扣胸、溜邊”等語匯,它不僅反映了土家族及其先民巴人,在長期遷徙活動中,淌澈流,過險灘、越高嶺、攀懸巖的艱苦生活,而且也是區別于其它民族舞蹈的重要標志。
3、選用精美的道具,是反映民族性的重要手段。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而巴人文化則源遠流長,從先秦至今土家族在鄂西南崇山峻嶺中生息繁衍,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而且有廣為贊譽的民族工藝。“西蘭卡普”即為一例。在舞劇《土里巴人》的“織錦”中,那神奇寧靜的清江河、那朦朧的大自然,那俏麗的土家姑娘,那從天而降如蟬的西蘭卡普,那江邊浣紗姑娘們輕柔飄蕩的舞姿,不僅創造出了那種亦虛亦幻,如仙似夢的深邃意境,而且也反映了土家的民族工藝水平之高,圖案之美。
民俗性,抑或叫風俗信仰。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沿積久而形成的。某一民族的風俗習慣,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這一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的心理素質。因此,民俗性在舞蹈藝術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在:
1、祭祀祖先,表現圖騰崇拜,體現民族性格。
“舍把日”又叫擺手舞,它歷史悠久,是土家族特有的民俗,與“西蘭卡普”一起被譽為土家族的兩朵藝術之花,它不僅是土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土家族的傳統文藝盛會。
在表演擺手舞時。擺手堂內供有土家的祖先神。由主持人“梯瑪”(亦稱“土老司”)或掌壇師率眾先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升龍鳳旗,然后到擺手堂前坪壩里,點燃用干竹扎成的火把“火龍”,跳舞的人圍成圓圈,男在外圈,女在內圈,隨著鑼鼓聲翩翩起舞。其基本動作是手與腳順擺,雙手不超過眉頭,膝蓋稍彎,這是單擺。雙擺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小節重復一次。據傳,擺手舞是由“巴渝舞演變而來,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舞尤為壯觀,是古巴人在軍營戰場上跳的,蹈詠武功,威壯士氣,后來才轉變為民俗歌舞。由此可知,祭祀祖先或圖騰崇拜是民族舞蹈中不可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情趣及宗教特點。
舞蹈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和古人的認識能力低下,他們不可能正確理解各種自然現象,因而產生產崇拜萬物的觀念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民族情趣且帶有宗教性質的祭祀歌舞,土家族的儺舞,即為一例。
本來,儺,是古巴人臘月驅鬼逐疫的儀式。作為一種宗教活動,這種原始信仰與社會生產活動、文娛活動及民族習俗是融為一體的,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們不理解自然現象和規律,便產生了“一儺沖百鬼,一原了千神”的說法,在同大自然作斗爭,同毒蟲猛獸作斗爭中,順利成章地產生了化裝護面,在鼓樂聲中奔騰呼號、沖茶跳躍的儺舞,其所模擬的鳥雀舞、猿猴舞、熊舞等甚為壯觀。儺舞與傅這種驅鬼消災的多祀儀式結合之后,增加了祈求人獸平安,五谷豐登,緬懷祖先,勸人去惡從善,以及傳播生產知識等內容,這就逐漸形成了兼備闡弘教義及娛樂性質為一體的,有濃郁鄉土氣息,民族情趣且帶有宗教特質的民族舞蹈上述民俗活動,不僅蘊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為研究民族舞蹈藝術演化史、宗教之起源、民族之形成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證。
3、通過民族俗性來體現民族性。
民族性對民族風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一定的民族性在其風俗上將會得到一定的反映。風俗習慣是社會物質生活下的產物,它受生產活動、經濟生活、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制約和影響。眾所周知,跳喪舞(即土家族撒葉兒嗬)是土家族的一種較原始的、吊唁式的舞蹈,盛行于清江流域。每當老人死后,遠近親鄰從四面八方趕來,歌呼達旦,踏蹄而舞,既是吊唁死者,又是慰問生者。表演時執鼓者認鼓點指揮舞蹈,時而相對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時而觸地銜物,時而踮腳打旗幟,它不僅是追悼死者的一種挽歌。而且還具有反映生產勞作,以及頌古娛樂的特點。
通過這種民俗活動,可以看出,它有助于人們了解土家族的民族心理素質。因為歷史上士家族迭經亂戰,多次遷徙,加上生活條件低下,故形成堅毅頑強的民族共必性,他們從未喪失生活信心,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與不斷的追求,故開朗樂觀是土家族人的重要特性。他們把喪事當作喜事辦,并融化到自己民族的歌舞傳統中去。這樣就使喪鼓舞蹈成了悲哀與歡樂、頌亡與慰生、肅穆與熱鬧等奇妙有機的統一體。可以這樣說,跳喪舞這種民族活動,不僅是土家族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的長期傳承和沉淀的產物,而且通過它能體現出土家族勤勞、勇敢、強悍、浪漫的民族心理素質和民族特征。
此外,在民族舞蹈中還有喜劇、悲劇性、程式性等多種風格和表現手法,因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范疇,在此不贅。
綜上所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性與民俗性既是表現內容的同一體,又是衡量民族舞蹈的重要標準,民俗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反過來,民族性卻依賴于民俗性來體現。兩者互為相存不可分割。只有將民族性與民俗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民族舞蹈才會藝苑里獨樹一幟,花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