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102206
漸進分析和漸進決策模型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政策科學家查爾斯·林德布洛姆對政策科學的主要貢獻。林德布洛姆致力于發展接近與實際情形中的決策行為的決策理論,在漸進決策模型看來,決策是解決目前問題的實踐活動,而不是追求遠大的目標。決策的手段是從是錯過程中產生出來的,而不是通過對所有可能的手段進行綜合評估。決策者考慮的僅僅是一些熟悉的恰當選擇,當他們發展一個可接受的方案時,他們就會停止尋求這個過程。漸進決策模型把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看作是對以往政策行為的不斷修正的過程,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慣例基礎上制定新政策,只對過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調整和修改,而不是全面更替。漸進決策模型遵循三個基本原則:按部就班原則、積少成多原則和穩中求變原則。
漸進決策模型遵循三個基本原則:按部就班原則、積少成多原則和穩中求變原則。我國生育政策調整過程與之相適應。
按部就班原則,漸進決策模型把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看作是對以往政策行為的不斷修正的過程,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慣例基礎上制定新政策,只是對過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調整和修改。決策過程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特別強調決策過程的連續性。林德布洛姆認為,“修修補補的漸進主義者或安于現狀者,或許不象個英雄人物,但卻是個正在進行勇敢角逐的足智多謀的問題解決者。”
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過程是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決策過程,是一個按部就班的調整過程。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期我國人口急劇膨脹為歷史背景,196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于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批示。1964年國務院成立了計劃生育委員會,節制生育的實際工作在城市展開。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80年代開始計劃生育政策開始收緊,1982年把“計劃生育”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進入21世紀,由于人口均衡發展產生的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人口紅利消失等問題逐漸凸顯,2011年11月,中國各地開始全面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國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并于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我國實行新的計劃生育政策,明確規定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我國進入了“全面二孩”時代。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具有明顯的“連續性”特征,一步一個腳印修正完善。
積少成多,即“積小變為大變”,這是一個追求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漸進決策過程似乎行動緩慢,但由微小變化的積累可以形成大的變化。漸進決策要求變革現實是通過一點一點的變化,逐步實現根本變革的目的。漸進決策過程在舊政策的基礎上做出局部的調整和修改,不斷地對舊政策“修修補補”,最終達到政策的根本性變化。
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堅持了漸進調試、積少成多的原則,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體現在“計劃生育”政策的確立。在“計劃生育”政策提出后,經過了提出批示、開始實施、全面推行、政策收緊這一漸進的過程。通過逐步的政策實施,最終確立了“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這是一個“積小變為大變”的飛躍性變化。其次體現在“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當心的人口問題日益凸顯,我國開始對“計劃生育”政策作出調整和完善。由90年代初的試點工作到“雙獨二孩”、再到“單獨二孩”,直到現在推行“全面二孩”。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也實現了由“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到明確規定“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的政策轉變。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則不達,勢必危害到社會的穩定。為保證決策過程的穩定性,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小變達到大變的目的。只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分析總結以往決策方案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合理改革。
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其重點在于保證我國人口均衡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在穩定的前提下,我國對于生育政策的調整變化的幅度并不大,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對政策缺陷進行不斷完善,以及改變在政策執行中出現的不力狀況,這就避免了政策作為政府管理社會的工具而陷入到無法適用的地步。在2016年5月18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推動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貫徹落實,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與家庭和諧幸福。這一指示堅持了“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漸進決策模型在產生后一直被視為西方國家決策的基本模式。它自產生之初就飽受批評與非議,但就當下中國的行政管理實踐而言,該理論仍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首先,政策調整應以具體國情為根本。其次,要引入多元參與的決策模式。最后,將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