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煌
興寧市第一中學 廣東梅州 514500
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高三生物教學的課程內容應該向著創新要求靠攏,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鍛煉其創新思維,從而使其突破生物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其學習效率。尤其是高三學生面臨著高考壓力,以創新思維角度入手可以提高其解決生物問題的能力,使其增強學習信心。
在高三生物教學中,習題訓練占據著較大比重。而以往的習題變通不足,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勢,無法使其發散思維去有效解決問題。而新課改下要求生物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而這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性創新思維的目的之一。在這一思維模式下,學生能夠真正看懂題目的內涵,并在這個基礎上針對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展開發散性的思考,使其在良好的變通思維下提高解題效率,甚至可以提高其解題正確率[1]。比如在人教版高三生物的《光合作用》教學中,有一道習題:“某一綠色植物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在這個基礎上降低CO2濃度,那么在這一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其五碳化合物含量會呈現怎樣的變化?請說明原因。”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習題展開變式訓練,幫助學生觸類旁通,學會解決包括這些知識點的習題。如教師可以對該題目中的設問方式進行改變,將題中的五碳化合物含量更改為三碳化合物含量,學習更多的知識點。又如教師可對題設條件進行改變,將正常光照改為撤去光照,引導學生去思考綠色植物葉肉細胞的五碳化合物含量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具體條件等相關知識。
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物知識認知結構,也具備了較高層次的思維水平。高三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立足于反向思維,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制造問題的矛盾,通過設疑問難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反向性創新思維,促使其更快更好地解決生物問題。比如在人教版高三生物的《頂端優勢》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根據貼近生活的原則來設計問題:“為什么在對果樹進行修剪、對棉花進行適時打頂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其產量?”在這個問題引導下,學生很快地就展開討論與交流,得到“打破頂端優勢,促使果樹或棉花的側枝生長良好”這一答案。而教師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反向提問:“比如梧桐樹這一樹木,待其生長到一定高度后,若是不采取打頂措施,它會成長為遮蔭大樹嗎?”在這樣的提問方式下,可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在遇到沖突問題時,可以積極展開反向性的思考,探索其正確的答案,可以更全面地認識與理解頂端優勢的相關知識。
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若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可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高三生物教學中,教師可采取連續性的提問而為學生鋪就思維的階梯。而這些連續性的提問必須做到前后問題的有效銜接,使其形成有效的問題鏈。教師要立足于創新思維來展開教學,就需要認識到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依托于問題的探索與思考[2]。而有效的問題鏈可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明晰知識內在聯系時,有效獲取相關知識,促使其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人教版高三生物《基因對性狀的控制》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了解蛋白質合成的基本知識,結合相關示意圖,提高其理解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掌握中心法則的相關知識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設置問題鏈,在連續性的問題之下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如:生物的遺傳信息一般儲存在哪里?思考一下為什么生物的基因可以儲存遺傳信息?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傳至蛋白質,其具體路徑是怎樣的?通過層層遞進的生物問題,可以有效促使學生深入到相關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提高其知識理解能力。
求異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時不可忽視的內容,在這一思維下,可以讓學生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轉換思維,利于提高其創造性能力。而這也是高三學生學好生物這門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求高三生物教師能夠鼓勵學生敢于求異,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在人教版高三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課程中,多倍體這一知識點是一個難點,教師可針對這一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立足于求異目的,去轉換思維。比如學生可能會想到:“動物是否有多倍體?”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有多倍體的動物比較罕見,是何原因導致?有的學生甚至還會想到矮小的人在染色體加倍的情況下,其后代可能會出現高個體。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去發展求異思維,在推想與實踐中去驗證動物與植物在發育與繁殖方面的差異。
總而言之,創新思維在高三學生學習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求生物教師能夠立足于創新思維角度,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其生物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