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耀杰
新平縣戛灑鎮小學 云南玉溪 653400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學生。”《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應充滿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據此我們不難發現,觀察尤為重要。在小學階段學生們學習數學仍舊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觀察就成為小學生接觸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培養他們觀察的興趣,提高數學素養呢?筆者以為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主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這樣才能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處不在,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從而樂此不彼地學習。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時,我首先選擇了身邊的粉刷教室的現實問題,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對于粉刷教室,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使課堂生活化。在學生明確已知和問題后,這時我要求學生實地觀察教室的粉刷情況。看到有些同學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墻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著。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鉆”進長方體里。然后再要求小組討論一下粉刷教室需要粉刷哪些地方,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長方體5個面再減去門窗和黑板的面積,等于粉刷教室的面積。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于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說,多了一根思維的“拐棍”。避免了死記公式的辦法,較好的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把數學的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融入情感之中,讓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競爭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取得優異成績的一種比較好的手段。小學生年齡小,好勝心、表現欲比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靈活巧妙地引入競爭意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一開始,我便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做一個速算比賽,兩組數據,一組是互為倒數的,另一組是一般的算式,看誰算的快。”我的話音還沒落,學生們爭先恐后,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為什么老師算的這么快呢?”學生感到很驚奇,便產生了疑問:“究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呢?”學生思維都活躍起來,都急于想知道答案。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接下來理解“倒數”的意義及求倒數的方法時,為了充分體現出課標中說的:“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及時讓學生展開觀察、比較、交流、歸納,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分子與分母的位置關系,讓學生發現算式的特點“乘積是 1”,逐步完成對“倒數”的深層次認識。在交流歸納中,掌握倒數求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識。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所得來的,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側面積》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的圓柱,猜想:如果把它的側面剪開,展開后會得到什么圖形?再動手試一試,從而你發現了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因為是高年級的學生,對這種探究式的問題情境比較感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探索知識的最大動力。從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本身也是充滿著觀察與猜想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觀察興趣,讓數學教學融入生活,融入情感,從而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積極鼓勵學生,認真觀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