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根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農墾河西分校 甘肅酒泉 735000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天生的秉性 一樣,會自然而然地呈現。一個人的正確成長之路離不開的就是人文的培養,這一切都需要工具那就是語文,正如新課標提出的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如何正確認識工具性與人文性,走出語文教學的認識誤區,從而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重視語文教學的一致性、連續性,把握語文教學的實質就能夠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使得中高職語文教學發揮積極作用。
從上幼兒園伊始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無論那個階段無一例外都會開設語文課程教學,然而在中高職語文教學中,很多人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語文教學無外乎就是識字、造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文,就是機械的照抄照搬的一種遞延,甚至于有部分人對語文產生無用論的說法,擅自更改國家法定教學計劃,如中職教育或者技校教育重視了技能培養而忽視人文教育,部分教學階段教學計劃不按照國家規定設置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或輕或重存在重工具與人文不統一的誤區。
1、學校與教師存在重技術培養而輕語文教學
中高職學校在課程設置中國家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在第一學期就要開設語文課程或者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公共課程的必修課,但受到實習單位、就業單位或者部分學者的鼓吹或者影響,急功近利,學校認為公共課程語文在設置上不合理或者沒有開設的必要,總認為技校、中專、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技術,從而盡快就業上崗,認為理論尤其是公共課程開設意義不大,中高職學生本來學習基礎差、底子薄,理論學習意義不大,公共課程開設對就業影響不大。從而導致由學校跳過公共課程直接開設專業課程的違反教育規律的事情發生,一個學校里面公共課程尤其是語文教師處境尷尬,專業課程教師吃香,在評優評先、職稱評聘方面更顯不公平。
本人所在中專院校教學設置中根本不予開設語文課程,而是用應用文寫作課程代替。這樣做的結果直接導致學生層面上對語文課程的排斥心理,認為我到職業院校來的目的就是學技術來的,語文與我無關,為技術而技術,為就業而就業。技術技能與詩無關、與文無關、與德無關,
2、學生認為不學無術唯術不學
經歷過初中或者高中未能升學的學子大多數進入到中高職院校學習,由于突出技能合計數的培養以及宣傳,學生們都認為不學無術,只有提高技術技能學點技術,真正學到技術才是唯一,這當然沒有什么錯誤,只是不可以唯術不學,因為學習技術而忽視或輕視語文學習。中高職學生按照國家教學計劃,三年制教學。其中兩年在校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所有課程設置都是經過科學了論證與實際的研究,是毋庸置疑的。
人才的培養是雙刃劍的,一定是以道德支撐和一定素質的,如果我們只是認為自己只要技術好了就一好百好,可以不用學習其他文化知識,尤其是語文學習,在受到外界干擾和不良影響的時候那一定會是走入一個極端。
1、家庭認識誤區
家庭成員受到社會影響,或者是家庭成員就業單位影響,認為學生就業需要的就是技術、技術還是技術。理論知識和公共課程意義不大,尤其是語文,基于家庭成員的膚淺認識,以為語文就是寫字、打字,與技能或者技術關系不大,只要認識漢字、數字就可以了。家庭成員沒有閱讀習慣,也沒有提高閱讀能力的辦法,人文教育更多的是除了講些戲文中的道理變全盤交給了學生自己,造成學生人文教育的缺失。
2、社會認識誤區
企業或者用人單位等認為中高職學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重心放在如何讓學生提高職業技能水平上,培養企業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理論教學次之。甚至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社會人才派遣單位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應該給予中高職學生更多時間實習而不是理論教學,壓縮理論教學時間,取消公共課語文等理論課后課程教學。企業是出于人才的動手能力還說得過去,對于后一種說法我們認為就是一種謬論,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時期內,這種以打著解決學校學生實習、就業為導向實質是出于緩解經濟發展用工緊張尷尬局面的做法獲得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圍、一定層次的認同感,主要集中時間段是2007年—2015年這個階段。
基于以上語文教學的認識誤區,如何解決認識上的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說:“語文是個工具,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語文作為現代人類溝通交流最佳工具,其價值和意義不可小覷。
無論是識字、閱讀、造句、寫作、總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都是基于一種認識,就是提高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者理解能力。洋洋灑灑幾千字、幾萬字甚至更多內容精煉出精神實質和理論內涵。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準確定義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成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視人文教育,這里的人文,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于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于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鑒于以上人文性的理解不難看出,人文性的重要性部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技能技術,重要的是正確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教育,從而到受教育者的心智、道德的培養,真正做到習慣成自然。
緊緊抓住國家教學計劃不放松認真開展好語文教學工作,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都要認真落實。建議把中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監督管理提到國家必修課程和抽查、抽考主干課程,擬開設學期增設至兩年。
大力開展教學計劃的落實和考核力度,在職業教育系統開展教學計劃督學落實工作,把語文教學督學工作落到實處。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家庭聯動起來,輿論宣傳部門調動起來,讓輿情監督語文教學的落實情況,中高職語文教學要有長遠眼光,不能短視只顧眼前利益,或者滿足部分群體利益而破壞國家教育大政方針,這是堅決不容許的。
把新課標中要求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是一句空話、套話,而是一種對國家發展、民族興衰、社會進步負責任的態度,素質教育就是全才培養,中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我國技術人的一線工作者的主力軍,不僅是要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更是有著歷史的、時代的責任和義務。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創造和技術革新,尤其是社會穩定,這就需要勞動者的穩定,重點是集成技術技能人才的穩定。技術好不代表心智好,技術好不代表道德好。國家長治久安需要道德品質優良、技術技能過硬的人才,這個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1、把人文性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個人語文知識的欠缺可以從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不斷去補充再學習二彌補,但是但一個人人文性教育缺失,就不是能在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糾正和彌補的,很可能因為人文性教育的缺失在受到到外界不安因素的影響使得受教育者走火入魔、極端化,從而對社會、國家、家庭進而對個人構成危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從事非法槍支的制造、非法化學品的合成、造假、豆腐渣工程等等都是有大量的技術工作者在進行操作,從而推波助瀾、助紂為虐。這些現象并不是個案,我們應該深思。致使這種結果出現的原因就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文性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導致技術高超而道德低下。因此在中高職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強化語文教育中人文性教育想的尤為重要。
2、人文性教育是高素質、高級能人才培養的前提
一個人的人文素質是我們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前提而不是附屬化可有可無。由于國家對中高職教育全面實現補貼教育,中高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把人文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把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集體做貢獻教育作為重點,把道德教育作為否決畢業的手段。絕對不能出現國家補貼占便宜,學成回家罵國家。
國家對中職教育實施免學費和生活補助的普惠政策,高職院校采取國家財政投入學費補充的模式,可見國家對中高職教育是花了大力氣、下了大本錢的,國家的投入是要減輕中高職學生家庭負擔,為實現中國制造的新騰飛而持續投入大力支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定位要準確。
對此絕對不能讓花著國家的補貼確在社會上、網上充當無知的憤青,將個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政治上的失意發泄到對國家的不滿和謾罵、甚至于侮辱。中國職業教育要守住底線,我們不能也絕不做第二個“伊拉克、敘利亞”在教育上的幫兇。我們站在國家教育的立場上對這種現象堅決說“不”,對教育中人文性教育絕不能因為個別人、個別勢力所干擾而請示或者放棄。
目前中高職語文教育中存在的認識誤區,出現種種與國家教育大政方針相悖的一些現象,我們應該認清楚、弄明白,真正認識語文教育的實質和內涵,把實現新課標關于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做到極致,為高素質高級能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教育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