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財政局課題組
戲曲進校園活動逐步形成課堂教育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模式,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給予學生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讓學生能夠近距離享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感受經典,學會欣賞,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戲曲進校園活動除了有演出外,在演出過程中還穿插向學生介紹基本的戲曲知識,讓學生在玩樂中形成對傳統戲曲的興趣,戲曲的表演喚起學生對中國戲曲的了解、熟悉、熱愛及熱愛祖國的高尚熱情。
為扎實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平南縣以文化教育部門為主多部門協助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戲曲進校園活動逐步形成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銜接的局面。為了更好地推進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戲曲類型選擇上,堅持以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形式類型為核心,這些戲曲類型以平南縣傳統的戲曲為主,如牛歌戲、大安粵劇等。這些通俗易懂的戲曲向學生傳遞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讓學生近距離了解和體驗本地傳統藝術的內容、形式,為傳承、發揚本地文化打好基礎。
藝術團對牛歌劇進行了改革、創新。牛哥劇中的傳統環節鑼鼓干唱,原有的演唱風格較為古樸、粗狂,且形式單一,考慮到受眾群體的可接受性,藝術團將現代配樂融入傳統的鑼鼓干唱中,在詞曲編排上加入時尚的元素,使得傳統劇目散發出耳目一新的氣息。同時,藝術團保留了牛歌劇風趣、幽默的喜劇風格。早期的鑼鼓干唱來源于日常的生產勞動,歌詞內容貼近生活,體現詼諧、愉快、憤怒等多種現場風格,在曲調上講究押韻、朗朗上口,輔助動作演出,更易為群眾所接受、理解。寫實性的表演內容和風格使得牛哥劇成為平南地區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本土藝術節目。
大安鎮有“粵曲之鄉”稱號。大安街上的居民大多從廣東遷徙過來,他們都繼承了先人們對粵曲的偏愛習慣。在大安街上,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哼上幾段粵劇。大安粵劇上演時唱腔圓潤,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彰顯了大安鎮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各藝術團體精心策劃組織排練節目,挑選了學生通俗易懂而又有代表性的節目,其中選取有平南縣地方特色的大安粵劇、牛歌戲等節目。編演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段,在樂韻悠揚中體會戲曲有說、有唱、有戲。
在表演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使傳統文化與時代熱點相結合,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也讓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非常受學生的歡迎,讓學生在觀賞藝術節目的同時,也領略了傳統戲劇的魅力,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戲曲進校園活動除了有演出外,也注重和學生互動,在演出過程中穿插向學生介紹基本的戲曲知識,讓學生在玩樂中形成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觀看戲曲演出,近距離接觸戲曲藝術,所以學生都很好奇,觀看熱情高漲。
學生的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喜愛的藝術形式風格多樣。特別是嘻哈、歐美等多樣化的風格,經由日常多渠道的信息傳播,學生更為熟悉,相比較而言,傳統藝術長久以來只能以面對面表演的傳播形式為觀眾所了解,傳播形式和渠道單一,宣傳力度和效果較弱。
在戲曲演出中,有些舞臺動作因較為保守、機械,易造成部分學生觀眾難以理解,戲曲的表現形式相對單調,唱腔不常見,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如何把握傳統藝術文化與現代元素相融合的邊界,既能保留傳統藝術文化精髓,又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成為藝術工作者面臨的挑戰。為了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得到傳承和發揚,需要各方力量協調、努力。
目前,戲曲進校園活動還僅僅停留在偶爾的表演上,學生對戲曲表演的印象不深。一般而言,學生對一門藝術文化的認知,包括接觸、學習的過程,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到喜愛。應積極思考如何將戲曲內容真正融入校園,如開設選修課程、開設相關講座、舉辦學生戲曲社團等,利用校慶、節慶等多種平臺舉辦宣傳活動,將戲曲宣傳的豐富和多樣化賦予真正的內涵。這樣,把戲曲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實現戲曲藝術文化宣傳的“好戲連臺”。
新時代,戲曲正在漸漸淡出學生的視線,要把平南地方特色的戲曲在學生中保住應有的位置。戲曲進校園活動,使學生能更進一步了解戲曲,真正走近戲曲,繼承和發揚具有平南特色的戲曲藝術。戲曲理論方面,戲曲進校園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不斷提升了學生藝術修養,加強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戲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在學習戲曲理論中,通過戲曲表演使學生了解、熟悉、熱愛戲曲,營造良好的環境,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藝術活動。只有這樣,學生對戲曲才能印象深刻,興趣濃厚。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因此,通過戲曲藝術走進學校,融入校園文化,培養年輕觀眾學戲曲、愛戲曲、唱戲曲、參與到戲曲藝術中來,營造良好的戲曲發展環境,是推動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上所述,在學生價值觀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傳統戲曲的發揚要從文化傳承的高度來制定戲曲進校園政策。一項藝術,只有當學生全身心接受,才能發出來自內心的喜愛,也才能真正融入其價值觀中。對此,如何挖掘傳統藝術形式,使這些藝術形式真正為學生所接受,應當從傳統文化傳承高度來進行定位,結合地方特色將傳統戲曲與鄉土認同、故鄉情懷、傳承文化等概念一同打造,使戲曲文化入目入心。
把戲曲藝術融入校園,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濃厚興趣,吸引和造就一大批戲迷觀眾,從改變戲曲藝術后繼乏人的局面,為戲曲藝術的振興和繁榮提供人才保障。鼓勵中小學生走進劇場,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學校演出,是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讓大中小學生近距離接觸戲曲藝術,將戲曲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提高藝術審美修養,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戲曲不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親身感受到古老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了解戲曲音樂和戲曲藝術的真諦,還能從中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偉大創造力,使學生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進而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其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感。
在縣級部門關注倡導下,戲曲進校園核心在于創新——打造戲曲進校園范本。經過承辦方文化部門的精心策劃和編排,每一場演出既有對經典戲曲的致敬和傳承,又結合時下的流行文化,突出參與感和互動性。每一場演出,學生都跟隨演員一起走臺步亮相,在玩樂中形成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將戲曲藝術融入當代校園文化,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一種有益嘗試。讓戲曲藝術和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前景更加廣闊。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藝術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旋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的舞臺造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戲曲進校園的政策初衷是將傳統的藝術文化向學生傳遞,讓學生通過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感受感知鄉土情懷、歷史文化,以及內含在藝術上的道德行為規范、樂于助人等社會品質,培養和打造人格健康、有一定的藝術情操的學生,這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種傳遞和普及需要進行,選取優秀曲目,結合當年特點,進行前期宣傳,讓學生提前了解、接觸這些藝術形式。
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應面向更廣闊的空間、更多的群眾,應在“戲曲進校園”的基礎上,合力將戲曲藝術推進廣大的城鎮社區、鄉村,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戲曲藝術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受到廣大觀眾的信任和喜愛。和學校合力打造戲曲進社區,可以更有效地傳播這一藝術形式,如邀請社區居民到校園觀看表演、培養學生戲曲藝術團到社區進行表演等多種互動形式,這些形式能更有效發揮戲曲藝術的優勢,更易為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戲曲表演喚起學生了解、熟悉、熱愛中國戲曲及熱愛祖國的高尚熱情。我們將繼續把平南縣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進一步開展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工作,不斷提升全社會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全社會藝術審美素養,為平南戲曲事業振興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