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拉曼 楊 麗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施良方(SHI LIANG FANG,1951年-1997年)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教育家。他1977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83年赴加拿大學習,獲碩士學位,回國后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教育系主任,師范教育研究所所長,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他的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份未竟的事業,留下了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留下了一位知識分子盡忠報國赤誠之心。
論課程編制之前必須理解課程的概念。他認為,課程是一個使用廣發而又具有多重涵義的術語,假如我們對身邊的人作一下簡單調查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能對課程說出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但我們會發現他們對它的界說卻眾說不一。
施良方認為要得出一個精確的并為大家所認同的課程定義,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對待現存各種課程定義的一種合適的方式,是仔細考察人們是如何使用課程這個術語的,對于課程這個概念,在他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中歸納出六種類型的課程定義:“(1)課程是教學科目、(2)課程是有計劃的教學活動、(3)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4)課程是學習經驗、(5)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再生產、(6)課程是社會改造?!痹诖嘶A上,他進行了課程詞源分析,分析了課程定義的方式,認為每一種有代表性的課程定義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當時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課程所出現的問題,所以都有某種合理性,但同時也存在著某些局限性。而且,每一種課程定義都隱含著作者的一些哲學假設和價值取向。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課程的本質及其定義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研究施良方的課程理論中能看到關于課程編制的定義很明確的出來。在他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書當中定義了課程編制是一項課程計劃的整個過程。課程編制的主要內容包括確定四個方面、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程內容、三是課程的實施、四是課程評價。
為了確定課程目標,必須需要研究教育目的、明確教育目的與課程目標的關系。然后才能選擇對本研究合適用課程目標。本部分在研讀課程編制密切相關的論文基礎上,施良方認為課程編制的主要內容包括下四方面內容:
(一)課程目標: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的質量規格的總體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事實上,課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為是使學生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如何把教育目的轉化為課程目標,進而用來指導課程編制工作,這是課程工作者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確定課程目標,不僅有助于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的銜接關系,從而明確課程編制工作的方向,而且還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并可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和課程評價的準則。在課程編制中有課程目標的三種取向,其中比較流行的是以“行為方式來陳述的目標”,或稱為“行為目標”。隨著行為目標所固有的缺陷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后來一些教育家學提出了其他形式的課程目標,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展開性目的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等。
(二)課程內容:施良方認為“課程內容是指哥們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他們的方式”。從這能看到課程目標對課程的內容具有方向指導作用。換言之,課程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向。而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最直接的體現,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課程內容方面探討四個大方面:課程內容的取向、課程內容選擇的準則、課程內容組織的原則、課程的類型與給狗。
(三)是課程的實施、施良方認為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就是說,課程設計得越好,實施起來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課程實施的基本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關于研究課程實施的定義與有幾種什么樣的取向、這些取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另一個是分析了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
(四)是課程評價,施良方認定義了課程評價是指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的那些活動構成的。課程評價的基本觀點它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關于研究課程評價的定義與有幾種什么樣的取向、這涉及對評價的一些基本看法。另一個是課程評價的模式、內容包括主要的課程評價的方法和步驟,并分析各自的特點;最后一個是課程評價的過程,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課程評價過程的基本步驟,以供課程工作者參考。
綜上所述,世界各國在課程編制方面都有自己特點的理論。因為理論都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對中國來說,施良中國最早提供課程理論分析的教育家之一。所以施良方的課程理論很有益,到現在也基礎他的理論編課程呢。所以希望理解施良方的課程編制理論對課程編制的學科之間也會有一種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