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晶
伊春市帶嶺區教育局教研室 黑龍江伊春 153106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精彩描述,它道出了數學的生活體,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注重生活化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中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1.技能訓練生活化。基本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一年級的圓柱、正長方體、球的認識,通過看一看(看圓柱體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學具盒中哪個是圓柱?)、摸一摸、比一比(它們是圓柱體嗎?雞蛋、燈泡等形狀是球嗎?)、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玩一玩(玩玩圓柱,你發現了什么?)等活動,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2.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做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在教學中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只有教師敢于超越教材,才會有鮮活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愛學、樂學,教學才能用它的特有魅力將學生緊緊的吸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應用題訓練生活化。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把社會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校一年級有9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隊組織,學校要買一些紅綢做紅領巾,如果讓你當采購員,你打算怎么做?學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紅領巾測量、討論,有的目測、估計,最后把問題歸納為要學會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我接著引導:今天我們都來當一回小數學家,利用手邊的學具,自己拼一拼,小組同學可以討論,看誰發現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為下一步的教學展開夯實了基礎。
“打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的概念,實際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教學“打折”前,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去調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銷情況,并搜集有關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數據,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便會積極思考起來,急于弄明白這些數據的具體含義。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如果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為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家去幫父母計算房間地面面積、計算鋪地板磚的數量及購買錢數。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買賣游戲活動。此外,讓學生收集信息制成相應的統計圖表,繪制校園平面圖。制定怎樣存錢最合算等,經常不斷地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
總之,讓數學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數學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于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更加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