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紅
阿勒泰市第一中學 新疆阿勒泰 836500
建立當代中國教育的創新體系,使我們擁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從小抓起,重視和加強對小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等等,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怎樣愛護、培育學生的創新萌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教師要合理安排質疑時機。一般來說,質疑可分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問等。教師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并相機進行調控。初讀前,可用“直入式”。細讀中,運用“誘導式”。如教學《赤壁之戰》,在學生弄清了曹操和東吳的兵力對比后,問學生“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打敗曹軍的?”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精讀后,可用“詢問式”。如“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老師有哪些地方沒講清楚,請你告訴我。”以此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進行學習的再創新,促使學生的“創新萌芽”快速成長。
教學中“授人以漁”的學法指導,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人。
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葉圣陶先生強調指出:“教師要讓課堂活起來”。怎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呢?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多向交流,課堂方能真正“活”起來。據此,教師要做到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探求獨特的見解和答案。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一個完整、獨立的思維活動應當包括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兩部分,“提問”是整個思維活動的前一部分,“答問”則是整個思維活動的后一部分。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學生的舊知,創設思考、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發揮個性創造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和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地發展。那么,要開展哪些語文課外活動呢?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創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學習作家如何創作,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教師應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各種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尤其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報小組、讀書小組、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閱讀評論,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習創作,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探求創新教育,不斷提高自身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為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