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環 北京晚報經濟新聞部
經濟新聞是新時期新聞媒介報道的重點內容,對于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社會轉型以及干預經濟生活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經濟新聞受到時代影響大,正在迎接新時期出現的新挑戰[1]。由于經濟生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因此受眾群體包括的范圍越來越廣,受眾對于媒體經濟新聞的認知度也在發生著變化,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抽象經濟現象帶來的了解訊息,而是希望自己作為主體和經濟信息產生聯系,因此這種以受眾為中心的意識對媒體經濟新聞報道提出挑戰,要求從記者素質、新聞主題、新聞結構等方面進行創新,使得經濟新聞更具有實際意義和廣泛影響力。
從宏觀角度科學準確理解政策,是對經濟從業者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要求。任何工作者不能遵守政策都會受到政策的懲罰,因此政策性是經濟新聞最本質的特征。不論是對具體經濟事實的揭示,還是報道經濟管理領域人物的相關事跡,都能從側面印證政策存在的價值。現階段人們將更多的目光聚集在經濟行業而非僅僅局限在政治領域,經濟政策的宣傳、解決在經濟新聞中比任何信息都重要。
經濟新聞本身固有的專業性不容忽視,首先體現在有關報道中都是對專業性經濟理論的闡述和解釋。在所屬經濟領域內部,經濟部門所包含的新聞報道,一般都有嚴格的專業限制,對經濟新聞使用到的特定名詞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此外,在報道非經濟領域的經濟活動中,也要相應表現出經濟的專業性,具備相應的經濟學常識。
經濟新聞面向的群體直接決定了具有服務性質,而且服務對象更加多樣化、服務層次更加深度化,服務效果更加實在化。在服務對象群體中,經濟新聞不僅服務于政府和企業,同時還必須適應整個社會人民的需求。在服務層次上,經濟新聞更加重視市場中的劃分,在不同媒體中提供差異化的新聞服務產品,將最適合的新聞推薦給受眾群體[2]。此外,實用性是經濟新聞報道的內在屬性,經濟新聞尤其強調自身的影響力度,關注經濟事件發生對人們經濟思維和經濟生活造成的影響。
針對我國的經濟新聞報道涉及信息數據過多,使得經濟新聞僅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可讀性。這種對于新聞事件的直接、簡單傳遞告知,使得經濟新聞報道的價值大打折扣。現階段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獲取經濟信息本身,更需要媒體業內人士來對熱點經濟問題進行深度解析和解讀。經濟新聞采取的報道方式必須能夠全方位展示出熱點問題的各個角度,讓人們對出現的熱點和難點有清晰透徹的認知,并且在發展基礎上形成對經濟走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準確判斷。這不僅要求報道者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和采訪,而且要弄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就對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具備高素質專業理論、政策解決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經濟新聞報道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到受眾群體的需要來提供可利用的信息,從而增強自身的服務性。不能按照經濟學專業枯燥的理論來轉述報道或者完全復制整個新聞事件,讓受眾群體感覺是在單純讀數字。增強經濟新聞報道的服務性就是要讓受眾感覺到自身在與人對話,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接受經濟新聞報道的訊息。經濟新聞工作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深入到群眾內部去觀察經濟現象,從中發現經濟問題,為受眾群體提供更多實用性和服務性的信息。詳細來講,就是改變領導視角的灌輸思維,將宣傳功能和服務功能兩者密切相結合,在報道中關注新聞報道的重心走向,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現階段,不少媒體從業人員從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挖掘出經濟新聞中的不合理行為,并且對此進行修正和總結。經濟新聞報道肯定離不開數字,有時利用數字資料才能夠將整個經濟現象表達完整。不少經濟新聞工作者都在嘗試轉變數字,以使得經濟新聞變得明亮化和活躍化。現階段,最常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數字換算和數字對比兩種[3]。前者利用這種方法將傳統的虛擬化數字轉變成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來轉述;后者是通過兩種不同數據之間的比較,將概念形象具體展示出變化曲線圖,能夠突出這種表達效果,實現經濟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說服性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對有關經濟新聞進行創新,需要全面考慮到全民大眾的需求,運用通俗化和生動化的新聞語言,采取鮮明和簡潔的處理方法,報道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經濟事件,將傳統經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為新時期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1]王偉.論新時期背景下新聞采訪方法的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6(16):190-190.
[2]廖洋.淺析新時期經濟新聞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0):212.
[3]韋玉琴.經濟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6(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