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霞 婁底日報社
如今,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媒介種類隨之風生水起,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同時,媒介間的壁壘也逐漸被打破,各種各樣的媒介開始走向了融合,社會開始進入媒介融合時代。那么,要想在媒介融合時代占據不敗之地,傳統媒體必須積極與新媒體融合,并適當創新,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一開始是指將不同類型的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是,一直到目前為止,關于“媒介融合”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但不難知道,媒介融合的核心就是技術的融合。因為對于媒體的發展來說,技術就是一個先導前提。
傳統媒體是一種單向性的傳播媒介,對于信息的傳播方向是單向的,受眾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相關的內容。而新媒體就能夠很好地改變這種狀況。在互聯網上,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選擇內容,從被動獲取轉變為主動獲取。
新媒體能夠充分地借助網絡媒體技術,向觀眾提供各種各樣的多媒體信息,比方說文字、視頻、音頻、圖像等,各種受眾已知未知的海量資源都能“一網打盡”。這一優勢,恰恰就是傳統媒體的短板。傳統媒體具有版面限制和時段限制,承載的信息量有限,受眾由此所獲得的資源也有限。
利用網絡技術,新媒體能靈活地與受眾進行及時互動。但是,傳統媒體就沒辦法做到。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與觀眾的互動一般只是依靠節目中的熱線電話,或者讀者來信等途徑,而且互動的周期較長。
相對“飛毛腿”的新媒體來說,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有點“蝸牛”。比方說報紙,一份報紙的產生,需要記者去挖掘新聞,經過嚴格的審核之后,再進行編輯、再審核、排版、校對、印刷等一系列程序,中間花費的時間長,一般的報紙要第二天,最早也要當天晚上才能把信息呈送給讀者。
對于傳統媒體中常見的報紙來說,需要的成本是非常高。據相關統計獲悉,新聞紙價格每年都在增加,目前已經達到了6000元/噸。另外,報紙還存在較高的投遞成本。這些高額的運營成本也是導致傳統媒體生存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能在新媒體發展的潮流下占據不敗之地,傳統媒體就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新媒體當中。其實,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不是被取代與取代的關系,而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比方說,現在很多報社、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都開通了微博、微信,發布的信息吸引粉絲的關注,在與粉絲互動的同時進一步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擴大了。這種方式,便是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媒體壯大自我的典型案例。
很多時候,傳統媒體為了融入新媒體,就將自己的信息進行“搬家”處理,從報紙或者電視上復制粘貼到網絡上。這樣一來,傳統媒體的受眾反而出現了流失現象。因為,受眾既然能夠在網絡上直接得到想要的免費信息,就不會再花錢去傳統媒體上付費購買了。因此,傳統媒體應該進行創新,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網絡平臺和海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深加工,制作更可口的“新聞大餐”,再通過新媒體的平臺傳播給讀者。
在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下,傳統媒體日漸萎縮,信息資源被傳統媒體所壟斷的時代已成為歷史。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始終是無法撼動的,傳統媒體應該發揮自己在長期以來形成的“公信力”的優勢,充分恪守“內容為王”的理念,對所擁有的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更高信度的權威信息,在海量信息魚龍混雜的新媒體時代,去偽存真,保持“真實”本色。
對于發布信息,新媒體有著傳統媒體無法較量的速度,它們把信息傳遞給受眾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可以借用新媒體的大數據技術來收集相關的信息,并據此進行梳理、分析以及策劃深度報道,讓新媒體成為自己的“信息收集員”。這樣一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工作時間。
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通過手機發布了我國的第一份手機報,這就是《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因此,為了減少運營成本,傳統媒體可以改變傳播方式,充分借助互聯網或者是移動通信技術來發布報紙電子版,比如在門戶網站建立官方媒體號,進行新聞傳播。
在新媒體大力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應積極尋求更好的方式進行改革和發展,積極主動地融入新媒體,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占據不敗之地。
[1]王文武,吳賢國.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輿論引導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新媒體研究,2017,3(03):144-145.
[2]任貴珍.傳統媒體與網絡媒介融合的困境及突破路徑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6(12):20-21.
[3]杜國清,邵華冬.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突圍[J].電視研究,2014(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