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杜 立
(1.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北京 100022;2.中國中學生報,北京 100022)
一個人的眼界有多寬,今后的路就有多寬;一個人的目光有多遠,今后的目標就有多大。對小讀者,一定要從小培育他們的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作為以思想教育為主導的綜合性報紙、作為中學少先隊隊報,《中國中學生報》要把國家大政方針和天下大事告訴讀者,引導中學生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育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僅僅是內容正面、正確遠遠不夠,還必須想辦法讓這些內容容易被讀者接受。國家大事,小孩子不太感興趣,他們總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遠。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誘發他的興趣。怎么誘發?一是拉近距離,二是形式創新。
《中國中學生報》2010年改版,由周報改為月報,當時每月出版內容不同的四本月報,每本40版。我們的探索主要在《中國中學生報·大視點》上進行,每期40個版,這就有了比較充足的版面做話題式的新聞。
話題式的新聞,我們理解,就是選一個近期比較有影響的話題,通過不同的文章形式(也可以稱為“組合報道”)來寫。這些年,我們用這種形式“聊”了很多重大話題,拉近了與小讀者的距離。
當年宣傳十二五規劃,我們策劃了“十二五規劃與我們”系列報道和組合報道,推出《強國富民繪大圖》《不同的期盼,共同的目標》《堅固教育大船,載人才揚帆遠航》等多篇記者采訪報道,再配以不同的小文章,從不同側面、從身邊的小事說起,想辦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感覺這些事和自己密不可分,引導讀者明白“所有國家的大事都和咱們息息相關”。2011年,“十二五規劃與我們”被全國記協評為“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重大主題宣傳”優秀新聞作品。其他如《勿忘藍色國土》《GDP超過日本之后》《越過島鏈,走向大洋》《解讀6.9%》《春天的故事,白洋淀里畫了一個圈》等多篇大視野采訪稿,也是努力做到把國家大事“近距離地告訴小讀者”。
由于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很多中學生萬事不關心,只埋頭于課本和習題,不僅不抬頭看世界,甚至連身邊的事都不關心。這種自我局限目光的做法,不利于他們成長。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里,國家的政策、教育方面的動向、身邊的事例、自身的權益,其實都是中學生應該關注的。因此,除了國際、國內大事外,我們的話題新聞,也關注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事。
2010年夏秋,民辦教師“清退”成為大家議論比較多的一個話題。我們派記者赴甘肅采訪民辦教師,以采訪文章為中心,以《今天,讓我們向代課教師敬禮》為總標題,以“本報特稿”“學子心聲”“群像雕塑”“圖說”“政策鏈接”“本報視點”為小專欄,用8個版刊發了《土坯房里的大情懷——代課教師漆海燕的二十四年》《老師,讓我最后愛您一次》《無法消逝的那些背影》《瞬間》《代課教師:曾為國家背負責任》《他們是幾代人的老師》《曾經的付出與未來的期待》等7篇文章,在當年教師節前夕推出,展現代課教師的形象,很有震撼力。
中學生處于愛沖動的年齡段,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引發矛盾造成傷害。2010年7月,我們策劃了以《小故障,大卡殼,同學矛盾如何處理》為總標題,以“記錄”“鏈接”“延伸”“群議堂”“專家支招”“小調查”為小專欄,用兩個版刊發了《打掃衛生爭水桶被撞摔倒,遭毆打實施報復殺死同學》《錯穿他人拖鞋,后果一死一傷》《情緒一激動,后果很嚴重》《把瓶子打翻,里邊不會跑出快樂》《讓好心情支配你》和本報小調查共6篇文章,圍繞學生間的小矛盾釀成大事故這個校園里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學會制怒。這一組報道受到讀者好評,有的學校還把它當作班會教材。
版面是報紙的臉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報紙的競爭就是版面優勢的競爭。在版面設計上,我們通過字模塊、色彩、圖片等元素,追求富有動感的版面效果,以期形成自己的風格。
當今,圖片往往成為人們打開報紙后的“第一視點”。針對讀者年齡低的特點,我們在重大新聞的組合報道中大量使用圖片,而且經常設“圖說”專欄,圖文比例達到1∶3或1∶2,有時整版用一張大圖,其視覺沖擊力更強。比如,在《今天,讓我們向代課教師敬禮》這組報道中,8個版7篇文章7600字,但用了25張圖,其中“圖說”專欄就用了7張,對小讀者極具吸引力。
8年來,我們策劃了幾十個組合報道,圍繞一個話題,由“本報特稿”“圖說”“群議”“調查”“專家訪談”等不同專欄的文章組成,文章形式不同,有記敘文、有議論文,還有讀者討論,每組報道都配上多幅圖片,增加視覺效果,很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