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程鑫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對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研究,不僅僅是指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推理演進、邏輯體系、概念術語本身的復雜問題,更是指通過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對于當代中國文藝和美學現象更迭的介入與指導,使得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對中國文藝發展產生更加重要的指導意義。
事實上,馬克思并不曾寫出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文藝理論或者是美學方面的理論著作,但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及美及美學。后人在根據《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理論基礎之上,不斷對其進行延伸與拓展,使馬克思主義美學理念不斷發展起來。
在對于美的探討中,馬克思在《手稿》中將勞動實踐作為研究美的哲學基礎。一切的美都來自于人類的勞動。由此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勞動創造美”的美學命題,實質上是將美與實踐聯系起來。他還十分鮮明地提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樣的論斷,提出了“美的規律”的命題。可以說這樣的論斷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以往對美的研究,不是把美內化為人的主觀世界能動性,就是將美純粹地推給自然的客觀性,比如狄德羅提出“美是關系”說。而馬克思從勞動的對象化的角度進行美學界定,將實踐的觀點引入美的分析,為美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從中我們也可以意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基礎和核心。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美學理論的引導下,一以貫之的“實踐”觀點也已經滲透到文藝理論的發展中。播音主持藝術作為一個建國之后才出現的新型的學科,其發展更是展現出了“實踐”的意義與重要性。
首先,播音主持藝術理論的不斷發展,牢牢以實踐為根基。播音主持的理論研究推進,是一線播音主持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不斷積累工作資料,深入研究總結而成的。正如張頌老師在《中國播音學》中所言:“人民廣播半個多世紀的播音創作實踐,以及對這些實踐的總結和理論探索,為播音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边@其中包含濃厚的實踐性,從吐字歸音的規范性,到文章稿件的不同類型的表達的駕馭,都是緊緊圍繞實踐基礎而來的??梢哉f,沒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材料作為根基,其理論的大樓無從而起。
再者,在播音主持藝術的教育中,實踐的地位十分突出。趙莉老師在《播音主持語言表達的個性化思考》一書中,詳細地論證了這一理念。書中強調,在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理論傳授如果沒有實踐課程作為依托,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很多學習播音主持藝術的學生,喜歡端著架子,喜歡追求主持人范兒;或者播報新聞的時候追求新聞范兒、播音范兒。這其實暴露了我們教育過程中實踐缺乏所導致的理論僵化問題。作為播音主持從業者,鏡頭感、語感是我們必備的職業素養。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單憑書本中理論的文字說明就妄加臆斷,往往沒有辦法明確表現出受眾真正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形象,不僅基本功無法扎實推進,在實際工作中也無法使受眾產生親切感、交流感。而那些在一線能夠出色完成工作的播音員、主持人,往往在求學階段就將理論很好地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明晰理論的指導意義。從實踐中來,又投入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將理論素養融入到實踐的生命里。
最后,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播音主持未來的發展與走向,也需要緊緊抓住實踐的牛鼻子。隨著2009年新媒體的出現到如今,廣播、電視的受眾的媒介更加的復雜多樣并且進化飛速。而傳統的媒介模式必須變革,因為受眾的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比如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你說我聽的模式,更加喜歡交互性強的溝通模式等。同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边@其實給我們播音員、主持人的發展走向出了一道難題。在這樣的歷史大浪潮中,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其實也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啟迪。我們的“美”是人類社會依照美的規律通過勞動實踐所創造的。那么在當下,如果我們可以繼續踐行實踐的重要性,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新形勢下受眾的審美趨向,同時牢固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動搖,走出一條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受眾期望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并舉的道路,未來的前景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