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舒
(天津青年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普及,新媒體技術對于社會各個領域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環境發生變化,無論是過去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或者教育模式,都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對于國內各大高校、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與此同時也為工作開展創造了機遇,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應當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更加深入地探討。
處于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面臨挑戰。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在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以及集體主義教育等內容,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素養。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這些教育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可利用網絡自主瀏覽新聞,無須走出校園便能直接接觸社會,但當前網絡環境缺乏科學監管,充斥著海量的信息,而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信息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思想極有可能走向岔路,并且無法在網絡環境中堅守道德規范,出現侵權、詐騙、造謠以及在匿名環境下的惡意攻擊等不道德的行為。但就目前來看,國內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普遍沒有涉及這一方面的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約束力度不足。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挑戰。傳統教育工作中,教師憑借豐富的教育經驗使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絕對權威性,對知識掌握熟練,從而才能承擔起傳道授業的重擔,然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拓寬,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等社交媒體所搭建的橋梁,大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快速吸收大量專業知識,教師教授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尤其應當注意的是,與教師相比,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學習速度更快,甚至對于很多新知識的獲取時間要早于教師。在這一情況下,教師的權威性無疑受到了挑戰,教師的絕對優勢地位受到巨大沖擊,甚至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會遭受學生的質疑與反駁。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要把握這一機遇,并且充分利用這一機遇,以便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體時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更加豐富,教師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礎之上,可以憑借互聯網進行延伸,在網絡中查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真實案例,并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探討和分析,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如何辨別、分析網絡環境中所充斥的信息,增強學生是非分辨能力。
新媒體時代為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了便利。以往的教育工作中,教師通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手段,課堂教學過程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果無法達到預期。而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則有效地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將教學內容以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不同形式呈現出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化、立體化,同時也讓學生的接受程度更高,激發他們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日漸豐富,而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對于是非的判斷能力存在不足之處,極有可能會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腐蝕,這顯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壓力,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升高。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便利條件,因此高校及教師應當緊緊把握這一機遇,改變教育理念,積極地迎接挑戰,提升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