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營營
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閱讀習慣。數字出版應運而生,成為當前新時代的又一產物,引領著未來出版業的發展潮流與方向。數字出版以一種多形式、多載體、多功能的閱讀體驗,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追捧,而教輔出版業應緊跟時代的潮流,積極將數字化技術融入教輔出版中,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與傳統的出版形式相比,數字出版具有更新及時、下載迅速方便、查詢便捷、存儲巨大,成本低廉的特點,兼之減少了紙張的使用,更是具有低碳環保的優點[1]。而這些優點更是作為教輔圖書應該具備的,因此,進一步將教輔出版向數字化模式轉變,有利于更好地補充與豐富教輔圖書的優勢。
與傳統形式相比,數字化的信息存儲量更具優勢,加之如文本、圖片、視頻等形式的資源都可以轉化成數字的形式進行存儲,因此更是進一步豐富了教輔資源的信息庫。而通過相應的檢索查詢,使用者又可以很快地從海量資源庫中準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輔資源,因此較之傳統教輔出版更為簡單、便捷,而通過教輔資源庫的建立更是進一步實現了資源共享。
將教輔出版向數字化方向轉移,通過對職能化數字平臺的搭建,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甚至是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以教輔數字庫為依據為學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資源。
教輔出版數字化的一大優勢還是在于它的實時性,教輔出版的數字化可以對數字圖書或視頻等內容進行實時編輯、審核并發稿,避免了傳統教輔出版是需要修訂、出版、印刷等流程[2],極大地節約了時間,為課程、教材以及教輔材料的及時設計、修改與創新提供了可能。加之節省了較多的中間環節,更是最大限度節約了出版社的人力、物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也相應地制定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并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出版業的轉型與融合發展[3]。這一背景下,教輔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國家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進一步推動教師與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教學資源與教學信息,因此可以說教輔出版數字化是國家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公眾的閱讀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運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閱讀,傳統的紙質閱讀時代已經遠去,數字化閱讀成為當下公眾閱讀的主要方式,因此,為了更好地順應這一公眾閱讀習慣的轉變,教輔出版數字化便成為當前教輔出版行業發展的必要措施。
教輔資料的出版面向的是廣大學生群體,而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學生大多都是從小接觸并使用電腦、平板以及手機等多媒體設備長大的。傳統的紙質教輔材料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單一枯燥的教輔形式更是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加之,傳統的紙質教輔材料受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多過程性的學習內容難以用紙張、文字進行表達,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現,因此將單一的教輔出版模式轉變為多樣性的數字化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在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吸引更多的受眾,來滿足出版社的生存發展需求。
任何一項改革都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斷地投入,對于數字出版來說更是如此。數字出版作為一項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在前期的硬件設施與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予以支持,加之其回報周期較長,因此對于很多中小型出版社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資金投入,很容易導致出版社因資金流動出現問題,若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不但前期的投入會化為泡沫,更是會嚴重影響到出版社的正常經營。因此雖說當前很多出版社都認識到了數字出版的重要性,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對數字出版還只能是保持一個等待與觀望的態度,難以實施。
若是將教輔出版向著數字化方向轉型,相應的教輔編輯的工作模式也會發生較大的轉變。教輔編輯除了需要具備傳統教輔出版所需專業能力外,更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以及相關軟件的應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將教輔內容更加立體化、多樣化以及視覺化地表現出來,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有趣。因此教輔出版數字化對教輔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當前出版行業的形勢分析,恰恰是這種復合型編輯人才最為缺失,這也導致難以滿足教輔材料出版的需求。
傳統出版社的經營管理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善且成熟的經營管理模式。但是數字化出版模式的誕生,卻對經營管理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難以套用在新的數字化出版模式上。數字化的到來改變了編輯思維、工作模式以及工作習慣。出版社的全部出版與經營環節都需要通過數字技術來實行;另外數字化還進一步改變了出版產業鏈,導致傳統出版的優勢地位受到威脅。傳統的出版產業鏈是作者—出版社—印刷廠—發行商—讀者,出版社處于核心地位控制著出版的內容以及訂單數量[4]。但是數字出版的模式中,出版社卻只能扮演出版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出版社的內容資源與版權優勢大打折扣,難以維持在出版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版權保護一直都是教輔出版的難題之一,傳統的教輔出版中便存在著跟風、抄襲的情況,甚至直接全部復制、裝訂與銷售,但嚴重侵害著作者與出版社的版權權益[5],但是數字出版的到來,卻進一步使盜版操作變得簡單,甚至只要有一臺電腦直接動動鼠標,進行復制、粘貼即可。這也導致盜版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便能實現,因此危害性變得更為嚴重。加之,當前我國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還不夠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并不健全,因此使數字版權保護變更更加艱難,而這一問題若是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很容易導致出版社對數字出版望而卻步,從而對數字出版的應用與推廣造成阻礙。
上文我們提到了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難題之一便是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因此尋求多方合作,進一步擴大資金支持,便是一種相對快捷有效的辦法,比如可以與互聯網公司或是數字化公式進行合作,為自身提供技術支持,從而避免掉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或者出版社還可以積極關注國家在數字化轉型項目上的資金扶持政策,以便獲得政府資金的扶持[6]。
當前,教輔出版的編輯人才更多的是由傳統教輔出版編輯中延續下來的,雖說其業務能力過硬,卻缺乏形影的數字技術支持,因此,出版社需要進一步加強其數字技術的培養,使之成為符合數字出版的復合型編輯人才,比如出版社可以在與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的同時,為教輔編輯創造與之交流的機會,從而促進雙方的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教輔編輯的互聯網意識與數字化思維能力。其次,出版社還可以對教輔編輯進行定期的數字技術培訓,使之可以及時掌握更多先進的數字技術,在滿足自身工作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其盡快成長為符合當前數字出版需求的復合型編輯人才。
首先國家應進一步重視數字版權的保護問題,進一步在公眾中樹立去數字版權的保護意識,并借鑒國際現有的師資版權保護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數字版權保護法,為數字版權的保護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出版社自身也應在版權保護技術方面下功夫,雖說當前已經存在一些比較實用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可以對電子圖書的閱讀次數與期限,以及復制與打印的權限進行了一定的約束。但是隨著數字出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教輔出版的表現形式不再單單只是電子圖書,更多豐富的表現形式營運而生,現有的技術手段難以滿足多樣化的數字表現形式,進一步加大了版權保護的難度。因此,出版社在引進當前先進的數字版權技術的同時,還應加大對新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發,從而做到更好地對各種形式的教輔出版內容進行保護。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閱讀方式的轉變,都使傳統教輔出版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教輔出版行業從業者所面臨的又一重大選擇。只有不斷進行探索與學習,進一步順應數字出版的發展潮流,才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優勢地位,真正在教輔市場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