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位于甘肅省,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擁有三省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色。文縣白馬人在當地藏族文化的影響下,結合自己民族的獨特文化背景,逐漸發展出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歌舞形態。
文縣白馬人對于歌舞的喜愛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白馬人的傳統歌舞主要用于祭祀等活動,每當舉行祭祀活動,白馬人就會通過歌舞的形式,來傳達他們的感情。
文縣白馬人比較著名的傳統歌舞主要有火圈舞以及“池哥晝”。在舞蹈當中,白馬人會穿上顏色鮮艷的服裝,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通過夸張的舞蹈動作和極具張力的舞姿來傳遞自己的情感。
在“池哥晝”的舞蹈當中,因為這種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時期,因此男性在“池哥晝”舞蹈中的服裝會很夸張。比如,他們會身著顏色靚麗的服飾,在其身后會有牛尾巴的裝飾,在面部裝飾上,也會有各種面相較為兇狠的面具作為裝飾。以這種較為兇狠的服飾作為傳統歌舞“池哥晝”的裝飾,能夠表明當地白馬人對于這場祭祀活動的期許,希望通過這種歌舞的形式,以原始且直觀的方法驅趕走當地的不吉祥的因素,同時吸引吉祥征兆,以使得農業豐收,當地百姓生活得更好。
與“池哥晝”相同,火圈舞在舞蹈過程中,舞者也會穿上鮮艷得服飾,目的是祈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與之不同的是,在火圈舞中,人們的服飾會相對簡單一些,但依然色彩多樣。同時,一人在中間舞蹈,旁邊放有燃燒的柴火,而周圍的人會圍成一個圈,手拉手跳舞。這種形式同樣傳達了文縣白馬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群眾團結一致的生活態度。
從“池哥晝”和火圈舞兩個典型的文縣白馬人傳統歌舞出發,能夠發現文縣白馬人傳統歌舞的集中藝術表現形態,這種表現形態同樣體現在該民族其他的文化遺產當中。
首先,從“池哥晝”當中,可以看到文縣白馬人傳統歌舞的藝術表現形態中原始性的方面。在“池哥晝”中,舞蹈者的面部面具、身上的衣著及配飾,都彰顯著白馬人傳統歌舞中的原始性。舞者的面具通常是面相較為兇猛的野獸,或較恐怖夸張的造型。從顏色上看,則較多以動物的自然顏色,或鮮艷的顏色構成。從面部表情看,表情通常較為夸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恐嚇的性質。面具的眼睛和嘴巴也通常較大。在服裝配飾上,“池哥晝”當中動物尾巴的形態,則進一步體現了白馬人的原始性藝術表現的形態。通過動物尾巴這一元素,使舞者能夠更為形象地表現舞蹈內涵,起到祈福消災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到,白馬人傳統歌舞對面具、服飾等傳統歌舞元素的設計,在傳統歌舞當中加入原始動物形象并運用夸張的手法進行情感表達,能夠充分反應其傳統歌舞對于原始性的重視,也因此能夠體現白馬人傳統歌舞最初存在的意義以及它所包涵的內在文化底蘊。
其次,任何一種歌曲舞蹈形式,都是一個民族或者地區的文化表達形態之一,因此在藝術表現形態方面,也一定具有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在文縣白馬人的傳統歌舞當中,雖然這些歌舞的主要使用場合是祭祀活動,但由于白馬人對歌舞的喜愛,以及歌舞特有的屬性,白馬人傳統歌舞當中仍然能夠體現藝術表現形態當中的文化性與娛樂性。通過傳統歌舞,舞者能夠跟隨音樂起舞,旁觀者能夠在音樂的帶動和舞者舞姿的感染下一起起舞或者合唱。同時,通過傳統歌舞,不同家族的群體能夠匯聚在一起,一起感受音樂和舞蹈的魅力,一起在愉快的氛圍中祈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可以說,白馬人傳統歌舞能夠充分體現具有文化性和娛樂性的藝術表現形態。
在文化屬性方面,文縣白馬人的傳統歌舞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以及人民團結和諧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歌舞一直是表達人們情感的有效渠道之一。通過舞蹈動作的設計、歌曲曲調和演唱方式的選擇、歌詞的譜寫等方式,人們會表達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文縣白馬人傳統歌舞的藝術表現形態,就反映出了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的一種強烈認同感。他們將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歌曲舞蹈形式相結合,將大自然的動植物與人類相結合,在傳統歌舞的表達過程中,傳遞出他們對大自然的接納,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同時,其傳統歌舞的藝術表現形態,傳達出文縣白馬人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在祭祀等活動中,利用傳統歌舞對不吉祥的事物或現狀進行驅趕,以迎來祥兆。通過夸張且極具野性的歌舞表現形態,與過去的苦難告別,迎接新的美好生活。
可以看到,傳統歌舞作為表達情感的途徑之一,文縣白馬人充分利用這種途徑,表達了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強烈認同,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充分體現了當地特有傳統歌舞特有的文化屬性,這也是其傳統歌舞能夠長期流傳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古元章.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圖錄[M].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2.
[2]劉進.白馬人文化研究現狀及路徑選擇[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10).
[3]雍敦全,宋康.白馬人舞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藝術評鑒,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