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亞文化是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由青年創造,被媒體宣傳、放大,對傳統文化有著批判性。[1]文所研究的亞文化以新媒體時代下的青年群體為主,代表一種“青年群體基于共同興趣和價值追求,創造性表達自我的文化實踐。”[2]所以,青年亞文化應定義為青年群體在新媒體平臺上所創作的文化,它表達的是青年群體特有的群體利益,且與主流文化相抵抗,也就是與主流媒體所倡導的文化進行著溫和抗衡。
從“數字、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技術維度和“雙向傳播、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維度兩個指標,把新媒體限定為“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類型。[3]自上世紀90年代,在互聯網領域,青年的一些舉動開始引起社會關注。青年亞文化也開始在互聯網領域爭奪一席之地,互聯網成了青年亞文化的主要陣地。當然,現如今的網絡綜藝也受到了青年亞文化的影響,比如說網綜代表《吐槽大會》。
《吐槽大會》是一檔喜劇脫口秀節目。它每期邀請一位有黑點的明星到現場作為主咖,當眾接受“吐槽團”的炮轟。最后由被吐槽主角進行反擊?!锻虏鄞髸返某晒?,與契合新媒介的傳播技術有極大關系,但也與自身清晰的節目定位有關。節目團隊熟知青年觀眾喜好,在制作過程中用了很多青年喜歡和內容?!巴虏蹐F”對每期的主咖及其他嘉賓用不帶臟字的話語去吐槽他們,卻能夠直擊觀眾們的內心,這種“優雅的吐槽”,實為一種別致的交流方式。所以,節目剛播出,就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觀看,這種“吐槽”文化,就是一種青年亞文化,它使青年們在看似消極的“吐槽”過程中,排解壓力,找到積極的生活希望。
在以互聯網、手機為主流媒介的新媒體時代下,青年亞文化與新媒介是辯證統一關系,在互聯網通過自身的開放性影響青年群體文化的同時,青年對新媒體的發展方向也有導向性?;ヂ摼W時代下,青年亞文化現象在新媒體和多元文化下產生,而且這種青年亞文化打破了傳統青年的自我壓抑,重新塑造了自我身份,所以青年亞文化有著強大的自身力量和獨特的文化覺醒。青年朝氣在虛擬互聯網社區為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年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會有一些過激行為和言語對新媒介空間秩序造成惡劣影響。所以,我們應積極引導利于社會的一面,規避不利于社會的一面,使青年群體文化健康有序的發展。著名學者肯·蓋德爾在《亞文化讀本》中指出“以前曾認為他們的文化角色是單一的,具有一套為所有成員都認同的共同興趣和信仰,現在則更多強調他們的異質性、可變性”[4],也就是說,青年群體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傾向。
互聯網時代下,青年群體心理由于社會經驗和閱歷的缺失,在心理上還有依賴性。正因為這種依賴性的個體特征,使得青年群體亞文化負面現象所產生。再有就是,新媒體時代下,青年群體的交往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青年可以通過互聯網的虛擬社區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在相互交往后建立信任關系。這種虛擬交往關系,使青年們對一些事物和人進行主觀性評價,而缺乏客觀性分析。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成長過程中主要文化動力,我們需盡力消除青年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負面現象。首先,我們應提升青年群體自身素養,使青年亞文化朝好的方向發展。再有,我們應該建構青年群體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讓二者結合以避免青年亞文化負面現象的發生。最后,我們應積極促進青年群體社會化進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人是社會中的人?!盵5]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下,青年是其主要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與主流文化碰撞過程中,正面的青年文化現象與傳統主流文化會進行融合,而負面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與主流文化進行抵抗。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研究網綜《吐槽大會》,不僅對節目有了深度認識,更重要的是對青年亞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青年在積極擁抱新媒體文化的同時,對互聯網文化應保留中立態度。也就是說,我們要消除青年亞文化中負面的文化現象,讓正面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對青年自身、對社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https://baike.so.com/doc/5622305-5834923.html
[2]馬中紅,陳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
[3] https://baike.so.com/doc/5389242-5625822.html
[4] Ken Gelder,ed.,The Subcultur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11.
[5]扈海酈.解讀大眾文化:在社會學的視野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