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不斷進步和完善,中國從原來在國際政治舞臺嶄露頭角逐漸發展成為今天在世界重大決策中擁有不可替代的獨立存在,這是中國的蛻變,也是中國的崛起。但是隨著國際競爭的不斷增強,僅僅依靠“經濟基礎”是不足以在國際舞臺上立穩腳跟的,我們還必須加強“上層建筑”的累積,樹立一個繁榮、昌盛、有內涵、有魄力的中國形象。這不僅是塑造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我國對外傳播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兩年來,文化綜藝類節目市場變得空前繁盛,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現如今的《國家寶藏》,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文化類節目都成為了百姓茶余飯后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作為國家級媒體的中央電視臺,在不斷推陳出新打造中國本土節目的同時,也充分響應“文化自信”的號召,普及中華傳統教育和文化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出璀璨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國家寶藏》作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立足于中華物質文化寶庫資源,從九大博物館入手,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從而使這些身處在“冷宮”中的文物重新煥發出其本身的耀眼光芒。本文將從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關系、《國家寶藏》樹立的國家形象以及未來展望與總結三個方面來闡釋對外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塑造。
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對于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幾年來,隨著經濟一體化,世界多極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地位也在不斷地提升,所以站在世界的眼光來看,成功塑造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和品牌形象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其綜合國力的展現不僅僅體現在以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為基礎的“硬實力”方面,還應當包括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沉淀、國民素養以及優良的社會政治制度,這些方面所共同組成的國家實力稱之為“軟實力”。這兩種不同的力量組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才能全方位展示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同時在這種“軟硬兼施”的雙管齊下方針里,一個國家的真實形象也能夠從更全面、更具體、更多維的角度展示給世界上的各個國家。
對于國家形象的概念,許多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受普遍大眾所廣泛接受的一種觀點是美國政治學家布丁(Воulding,K.Е.)提出的觀點:“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因此,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形象的塑造都不僅是重要的,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不斷加速的當今社會,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國家,了解一個國家風俗文化的時候,大都會選擇通過互聯網視頻或是新媒體所呈現給我們的與其國家相關的新聞信息來形成對該國家的自我認知。也許對于一個國家所形成的某種看法或是觀念,就是由于我們所看到的一檔電視節目或是一則新聞消息而形成的。所以對于國家來說,對外傳播對于塑造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播手段,一方面可以建構出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的完整“軀干和血肉”,另一方面,良好的對外傳播還可以達到提升國際地位以及塑造國家美譽度的作用。
我們從“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走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各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都已經逐漸走向穩定,各國政府也開始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制度優化和城市建設來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在中國同樣也不例外,物質文明越來越富足的同時,國家和社會開始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以我們開始把目光從眾多的平民選秀節目、明星真人秀節目轉到傳承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中國詩詞大會》上,開始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關注我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也開始通過《國家寶藏》了解到故宮中深藏的那些“工匠精神”和燦爛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藝術瑰寶”。這檔文化類節目以“文物”為載體,串聯起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脈絡,在向中國人傳遞民族自信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國家形象的一次成功對外傳播,這些歷史文物向世界所展示的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是中國所傳承和發揚的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力量!
巍巍華夏,泱泱大國,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璀璨如銀河。文物所承載的不僅是古代文明,更是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更是維系民族精神的物質寶藏。博物館作為傳古承今的載體,將歷史的文物一一呈獻在世人眼中,供人們欣賞、贊嘆。但是說起博物館,就不由得讓人想起深宮大院,高墻林立,收藏在館內的文物更是讓人覺得與之相隔甚遠。恰逢此時,《國家寶藏》應運而生,它以九大博物館為背景,以歷史文物為主角,賦予其性格與溫度,用簡短的劇場模式深刻地講述國寶文物的“前世”與“今生”。節目首創的明星小劇場模式是整檔節目的一大亮點,用淺顯的語言深刻地述說圍繞文物所展開的歷史軼事,一下子就拉近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很多觀眾表達說,之前喜歡歷史但是記不住,可看了《國家寶藏》之后,全部都印在腦子里,很神奇。文物的“今生”部分也是整檔節目的一大看點,歷史上的中國并不是一番太平,每逢戰亂必有國寶丟失,《國家寶藏》尋找與文物相關的國寶守護人,讓其親口為觀眾講述自己與文物間的癡狂往事,在為觀眾展現國寶傳奇歷史的同時也深刻解讀了歷史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
對外傳播是跨種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要想讓更多的人認同我們的文化價值,接受我們的傳播內容,就需要展現出我們的民族特色和國家風貌。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何傳承與發揚這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的關鍵。《國家寶藏》從博物館“文物”入手破題文化綜藝,用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與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在第一期節目中展出由故宮博物院推選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石鼓”三件重量級國寶,令廣大受眾為之贊嘆。《國家寶藏》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開場說了一句話“我們這個節目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就是這么一句好似玩笑的話,不僅道出了中國的古老和厚重的生命力,同時也彰顯了我們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自信。
這檔節目所展現出的絕不僅僅是幾件文物而已,他所傳達給受眾乃至世界的信息無疑是中國的大國形象。石鼓承載了我國漢字文化的發端起源,各種釉彩大瓶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匠人的高超技藝以及大清王朝的繁榮昌盛。從國家形象塑造的角度來看,只有用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深刻認識歷史遺產的價值,才能通過保護和傳承,把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國家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國家寶藏》用文物講述故事,以故事浸透文物,將博物館中一件件承載民族血脈和基因的歷史文物展現在世人眼前,連接過去,展望未來。它不僅延續了歷史,并守護著這歷史傳承給我們的信仰。《國家寶藏》作為對外傳播的一種方式,以其宏大敘事的講述方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是打破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的壁壘,讓世界各國展示中國的過去、今天以及未來,從而達成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國家寶藏》的出現,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大國形象,更向世界宣告繁榮昌盛的中國必將迎來百年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