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電腦、筆記本、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自媒體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當前大部分媒體網站都開發了國產紀錄片的獨立頻道,而微博、微信等平臺也成了國產紀錄片宣傳與交流的關鍵方式。通過微博便能夠將國產紀錄片的相關信息發布出去,例如:公布紀錄片的制作情況、劇情簡介、預告片花、上映時間等,還可對觀影后的感受進行交流與評價。可見,新媒體平臺為國產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過其自身的優勢為國產紀錄片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對新媒體視頻品質沒有有制定出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一部紀錄片的質量完全取決于網站的點擊率、關注度及相關點評。但是這種方式帶來的后果往往容易促成極端化的輿論,導致反響較大的紀錄片并非品質高端、制作精良,很多爛片在宣傳上下足了功夫也同樣獲得了可觀的效益,使得紀錄片的品質不斷地下滑。
在各大網站平臺中,通常為紀錄片設置獨立的播放界面,同時還附帶推介網頁,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對國產紀錄片的更新太慢,通常網站記錄片的更新頻率基本保持在一周左右,相對慢一點的也有十天半個月的。對于視頻網站而言,用戶的關注度受內容更新頻率的影響較大,如果網站沒有在短期內進行快速的更新,就會導致紀錄片的關注度下降。
新媒體為國產紀錄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寬廣的通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產紀錄片的發展,但是由于新媒體傳播平臺的購片模式相對單一,打包購片的現象在業內已經司空見慣,致使同一部紀錄片在不同的媒體平臺進行播放,加重了文化市場同質化競爭的程度。
由于傳播平臺的競爭十分的劇烈,導致紀錄片的價格有了很大的提升,并逐漸的超越了電視媒體。然而盈利模式模糊是國產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傳播、發展的一個主要弊端。現階段新媒體主要依靠廣告宣傳來獲取經濟效益,且大部分媒體平臺應用了付費模式,只有購買會員資格,才能觀看熱播視頻。但是整個新媒體行業在運營方面需要面對巨大的挑戰。
新媒體傳播平臺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在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創作方式、表達手法、內容題材等存在高度雷同的現象,同時用戶在傳播平臺上觀看紀錄片更加追求自主化,既要體驗觀賞感受,還要參與互動。所以傳播平臺要想加大紀錄片的傳播力度,不僅要注重國產紀錄片的質量,還要重視用戶體驗。
為了順應新媒體傳播的發展要求,紀錄片的制作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南京電視臺專題部經過多年總結探索,以及為了適應現在多媒體平臺的傳播,提出了微紀錄片概念,微紀錄片是一種可以網絡傳播迅速的新形式。比如微紀錄片《城殤》《抗戰》《戰鷹》,一經推出,網上反響強烈,當時同時在騰訊視頻、優酷、央視網、快視頻等網絡平臺播出,平均點擊量達幾百萬…微紀錄片《城殤》在騰訊視頻上映20天,點擊量就突破了一千萬;2016年播出的《抗戰》、《戰鷹》也應用了微紀錄片的制作手法,可在電視平臺、網絡媒體、移動平臺進行高密度批量播映。由此可見國產紀錄片的多元化發展,會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多元樣態的構建過程中逐漸提升內在核心價值,從而形成更加完善、成熟的藝術形式。
近年來紀錄片在新媒體傳播效應的影響下,推動了傳統媒體的聯動性,從而實現了全媒體的整合發展。愛奇藝、優酷、土豆等網站在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促動下崛起,平臺內部儲存了大量的紀錄片資源,同時還聯合各大衛視頻道進行同步放映。例如:2017 年 5 月中旬 Disсоvеrу 探索頻道亞洲電視網播出的紀錄片《一城之脊》,就是 Disсоvеrу 探索頻道與某地方衛視聯合推出的。
2013年10月廣電總局規定:2014年開始各上星衛視頻道每天必須放映30分鐘國產紀錄片,這無疑是為國產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保障。而且跨平臺制播也為電視臺帶來了具有新媒體發展印記的紀錄片。此外,影視業開始對新媒體的發展進行資源反哺,進一步增強了國產紀錄片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新媒體的興起促使紀錄片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不僅得到了相關領域的廣泛贊譽,還走出了國門邁向了國際的舞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備更多的優良特性,能夠對選定的紀錄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重復播放。然而由于新媒體技術還不夠成熟,使得國產紀錄片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采取有效的發展策略,才能促使國產紀錄片在傳播平臺的推動下取得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肖艷.從傳播平臺視角探析國產紀錄片的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8):77-78.
[2]聶向晨.從受眾角度分析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范式[J].新聞傳播,2016(24):1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