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數字化技術的持續創新,傳統廣播想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有效的融合新媒體。對此,研究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途徑有著顯著的現實意義。
現在大部分廣播電臺的形式在全媒體時代處于十分弱勢的地位,擁抱互聯網并從中借勢促進自身的發展是廣播電臺發展的必然選擇。
成立于1948年的寶雞人民廣播電臺,是全省同行業中最早的傳統媒體。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確立了以“勇于創新、勇于改革,主動擁抱新技術、新趨勢”為內容的新媒體發展途徑。全臺確定了“廣播寶雞”品牌形象,在積極發揮廣播“聲音”優勢的基礎上,明確了電臺內容各微信平臺的功能及定位,形成合力。新聞中心采訪部開設了“新聞頭條”版塊,并搭建了新聞實時發布的平臺。目前,寶雞人民廣播電臺新媒體推送做到了第一時間“實時推送”,形成了以新聞實時發布平臺“碎片化+網絡化”,“廣播寶雞”微信公眾號“深度+創意”,西部之聲網站“海量新聞+資源整合”,四套頻率公眾號“生活服務+線上線下”的新媒體傳播體系。
在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始終處于一種簡單的嘗試融合階段。在融合方式上仍然需要進一步思考、改進。
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對于信息的優先發布權一直是阻礙兩者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最大原因。由于新媒體的產生時間較短,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由于人才的補給進行完善,但是卻無法得到傳統媒體優秀人才的幫助。
由于新媒體的產生時間較短,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由于人才的補給進行完善,但是卻無法得到傳統媒體優秀人才的幫助。
就目前而言,從事新媒體的大多都是計算機方面的人才,有較強的計算機網絡應用方面的技能,但是從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人員,具備較高的傳媒方面的知識,缺乏計算進應用、發明方面的知識,就導致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融合過程中對相關策略的執行力較差。
寶雞作為陜西第二大城市、關天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陜甘川寧毗鄰地區中心城市,要以協同合作共享資源、線上線下角色轉換、內容生產流程再造、精品節目產業化為突破思路,遵循媒體發展規律,打造寶雞最具影響力、號召力、公信力的新媒體平臺。
要立足寶雞傳統媒體優勢,改變以往“我播什么,你聽什么”的觀念和“有什么就干什么”的工作狀態,打破慣性思維,從新聞策劃、制作、播出、分發、營銷等各個環節引入全新的互聯網思維,提供寶雞地區最快捷、權威、全面、鮮活的新聞和生活資訊。整合各方資源,建立“新聞+服務+社交+大數據”為主的產品定位;以圈住本地人為出發點,樹立用戶觀念和企業思維,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中央廚房”,建成為兼具視頻、音頻、廣播連線、網絡圖文等多產品生產發布能力的全媒體采編中心和“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分眾傳輸”的信息樞紐。深度挖掘廣播節目承載的信息服務價值,用“互聯網思維+傳統媒體資源”開發新的個性化、輕量化媒體產品,塑造多種價值體系,打造寶雞新媒體第一平臺。
為媒體融合發展掃清障礙,積極實施“全媒記者”和“全媒編輯”培養方案,力爭在兩年內對本單位的采編人員進行全員輪訓,塑造一批具備全媒體采編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加大廣播事業發展所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熟悉傳媒市場規律、掌握現代經營理念、相關從業經驗豐富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可采取項目合作、外聘專家顧問等形式擴充人才資源。
新聞媒體要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點,運用互聯網思維,依托各自品牌優勢,以“兩微一端”是(微博,微信手機移動客戶端)建設為抓手,以“新聞+”的模式積極構建融合權威發布、民生互動、生活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打造彰顯特色的新媒體和全媒體。堅持社會效益為先的原則,支持各新聞媒體之間在內容生產上深度合作,聯手開發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滿足全媒體發布需要、貼近用戶需求的信息內容產品。
強化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并行并重、協同融合的理念,推動媒體內部組織結構再造加快推進媒體內部采寫、編輯、審核等流程集約化、數字化改造,積極構建建全媒體新聞中心和全媒體數據庫,多渠道發布的新媒體運行格局,推動媒體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動全市政務信息、城市形象、公共文化休閑旅游、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更好的服務城市發展、服務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