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和信息傳播新技術推廣的不斷擴大,信息傳播突破了國家和地區的限制,以及各類新聞信息可以迅速傳播的各種形式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特別是,互聯網傳播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比傳統媒體擁有更多的獲取和發送信息的自由。它已經成為影響公眾輿論的重要信息來源。同時,社會轉型加速了社會利益分化,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客觀上導致了輿論主體的多元化和輿論成因的復雜性。面對信息多元化的趨勢,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引導顯得更加現實和迫切。
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技術也不斷發展和傳播,因此就漸漸出現了“媒介融合”、“媒體”和“新媒體”。因此,在這種形勢之下,“媒介融合”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第一個概念是在美國教授齋浦爾作品《自由的科技》中所闡述的,各種媒體表現除了顯著的多功能整合特性。
這是因為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快餐文化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快節奏,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漸漸滿足不了當時人們的實際需求,需要新聞能夠更加迅速地進行閱讀,因此,“段平快”的閱讀習慣也漸漸衍生了。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的發布并不是簡單地進行時間、地點的報道,而是針對某一重點及焦點進行報道,報道的形式也漸漸多樣化,加入了很多的視頻、動畫、НТMLS同樣出現在新聞報道中,這就使得新聞并不是僵化的,長篇幅的,而是更加生動有趣。
其實“傳播者即受眾”,而新聞發布和傳播漸漸也不再被束之高閣,媒體漸漸趨于平民化。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新媒體技術發展、網絡的普及與移動設施的提供,使得時空已經不是信息發布的限制性因素。媒體用戶的不斷增加,使得全民化的傳播具備優質的物質基礎,并且使得媒體傳播的自由得到極大的擴充,使得所有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發布者。
媒介融合環境下,網絡使得所有的都變成了可能。由于互聯網的發達和普及,所有人都能夠借助電腦、手機等電子設施隨時將信息發布出去,這就使得新聞的傳播具備非常顯著的及時性。
(1)傳播形式要標準化、規范化
如今,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大眾傳播也漸漸呈現出顯著的國際特征,而我國大眾傳媒一定要真正實現國際化、專業化、專家化、團隊化、模塊化、流程化,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和世界接軌。
(2)內容彰顯差異化魅力
現今,大眾傳播具備嚴重的同質化特點,而這就會極大地限制大眾傳播的發展,因此在大眾傳播發展的過程,一定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震撼心靈的崇高優美,如此,才能夠真正促進大眾傳播的建設及發展。
(1)剛性的業界標準、政策制定和法制建設為保障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如今,社會經濟水平一定達到一定水平,并且人們的整體素養已經得到極大的提升,行業準入、職業準繩等越來越嚴格,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行業的發展,這是社會分工的一種必然性的條件。大眾傳播關乎著國計民生。因此,應該基于“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黨與政府自上而下、人民大眾自下而上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進而形成合理并且高效的評價體系。
(2)柔性的道德文化維護
現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就是現今中國大眾傳播建設及發展的基礎。站在哲學的層面上進行分析,歷史的風雨與現實的考驗,就是一種顛撲不滅的文化真性。從孔子、老子、司馬遷等高山仰止的文化及理念中,我們能夠獲得精神哺育,不斷弘揚忠、孝、禮、義、信等的時代精神,由個體至整體,使得民族情操得到提升,使得大眾傳播納入更加廣闊的優秀道德文化集成系統。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并不能像傳統大眾傳播那樣,僅僅依靠文字的形式,而是應該借助現代化的科技,借助豐富的新媒體形式,不斷豐富大眾傳播的內容及形式,并且將大眾傳播的及時性、平民化等特點充分利用,不斷推動大眾傳播內容的差異化進程,制定切實有效的相關制度,為大眾傳播的發展保駕護航,利用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不斷豐富大眾傳播的內涵,進而促進大眾傳播的建設及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艾,熊皇.大眾傳媒與農村社會發展的歷史互動與現實路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5(02):159-165.
[2]葉玉嫦.論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創新為例[J].新聞前哨,2018(02):27-29.
[3]侯君,王巖.五臺山前大眾傳播時代品牌傳播形態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