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作為新聞傳播學理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但至于關于媒體融合的含義至今未達成一致的結論。經過多名學者的研究與探討,“媒體融合”概念大概被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概念:狹義的概念指的是將大量不同的媒介形式結合在一起,使得量變產生質變,進而形成新的媒介形態。至于廣義的“媒介融合”則是將所有媒介的有關要素組合、匯聚組合,其中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的組合。但是關于狹義與廣義的概念依然一眼有很多不妥。其中對于同一對象,前后表述不一致。其次概念中顯示廣義的媒介融合是逐步發展的,即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結果,但是狹義的媒介融合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依然同樣是從低級到高級的轉變。
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態有三種形式:內容融合、網絡融合和終端融合。關于這三種融合的基本形態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關聯及影響的。媒介融合的核心是網絡融合,在做到網絡融合之后就可以是規模化內容得到廣泛的傳播,從而使得大眾自由選擇信息獲取的渠道及方式。內容融合其實就是媒介融合的基礎;終端融合則是媒介融合的載體已實現廣大群眾的需求。
對于媒介融合的動因,一些學者則是從媒介的發展史著手,了解到關于媒介融合形態的變化往往是由于人們的需要、競爭和政治上的施壓,同時還有社會上革新的潮流的推動等復雜因素。從而加速了媒介融合創新。在中國,媒介融合的發展的動因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全黨動手。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并且需要從內部開始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政治力量及政府的要求成為制約媒介發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的寬松環境,使得中國媒介融合蓬勃發展成為了可能。
商業利益很大程度的推動了媒體融合的作用,媒體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同時受眾的需求也刺激著媒體的融合。上面所說的三種作用,關于市場競爭,在市場上媒體就是經營主體,所以經營的好壞與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有直接關系,從而擁有了媒體融合的優勢。
媒體融合在過去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外來媒體的融合與創新發展,使得中國媒體發展與世界上的媒介融合實踐得以一致同步發展。西方媒體的流入以及融合很大程度上的推動力。
相當于廣義上的文化,從而具有特殊的意義。技術對于媒介的融合的影響主要起主導作用。其中主要將數字化技術作為基礎,用互聯網等其他媒介傳播高科技,從而成為了媒介融合的主要動因之一。
1.簡單化。現如今媒體融合有了從繁到簡的發展趨勢,并且在終端操作的簡單化也為大眾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通過媒體融合,使得新一代手機有了傳統語音通話功能和照相功能,并使得三網融合還可以同時進行交流、互相游戲,收聽音樂等功能。將媒介的表現形式進行簡單化,更加方便了受眾的使用,減輕了思考的壓力。
2.資源集中。現代的媒介融合去掉了傳統媒介對于信息生產者、用戶資源之間的界限。媒介融合有內外兩種表現形式。內生融合表現在從內部舊技術與新技術的融合以及新舊傳播手段的融合,比如說傳統的媒體人員常常身兼一職,分工十分明確。但是如今的媒體人員則是身兼數職,幾乎都需要做。外生融合表現在不同的媒體產業的融合與合并,形成跨媒體的組織方式。
增加失業恐慌。對于傳統媒體的融合使得從業者有了更大的挑戰,因為融合媒體要求他們能夠適應各種媒體。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少的人干更多的工作,使得效率更高,往往會裁員。因為媒體工作人員的流動性強,使得媒體公司增加臨時工或者調動其他部門人員的可能性增加。
媒介融合是對于傳統媒介的挑戰與發展,與西方媒體融合,從而使得媒介融合的技術進步。同時也具有一定意義的進步,媒介融合是以方便大眾為主要目的,同時如何避免媒介融合進入一個形式主義的框架內,面對媒介霸權主義,思想禁錮等問題,也是需要學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92-99.
[2]師嵐.媒介融合語境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趨向與路徑設計[J/OL].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