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媒體融合時代,中國新聞報業正在面臨著一場嚴峻的生存考驗。這不僅有來自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挑戰,也有來自報業內部的競爭壓力。為了在這場“高手如云”的新聞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大報社紛紛拿出自己的“招牌產品”,州市特刊應運而生,成為報社面向州市延伸新聞觸角,滿足讀者不同需求的重要手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細,要求越來越高。但是信息的增長不等于報紙供給側就增長,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移動終端等新興載體迅速崛起,擠壓報紙的市場空間,報紙的供給側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近幾年,許多報紙關停、減版,人們才恍然覺悟報紙已經產能過剩,沒有盯著讀者對新聞與時俱進的需求變化,無法提供精準、高質、便捷的產品,這些都需要從調整供給側入手,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
省級黨報的主要閱讀群是黨政領導、公務員、企事業單位人員,無論出于堅持黨的領導,還是引領社會輿論的定位,黨報有著其他報紙無法比擬的地位和作用。作為黨報重要組成部分的州市特刊,把新聞觸角延伸到州市的各個領域,緊密結合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把關嚴、報道水平高、分析把握問題準的優勢,提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當地的信息服務,從而進一步提高黨報在當地讀者中的地位,成為干部群眾學習政策、了解新聞、判斷問題的參考和依據,同時也成為當地對外宣傳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目前,除州市級報紙外,各級政府部門、企業、院校等都大多開辦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如何在越來越激烈的信息爭奪中擁有一席之地,科學劃分版面的分工、定位,合理架構起特刊的內部結構和外在形象,提高特刊質量是極其重要的。做好策劃可以帶來多方面的效應:有利于進一步深化特刊主體,彰顯報道特色,強化輿論導向;有利于發掘新聞價值,滿足讀者興趣和需要;有利于創新報道,提高傳播效應;有利于形成獨家新聞,推出新聞精品。
如何做好特刊策劃?首先要提出鮮明的版面定位。區分時政、經濟、扶貧、社會、民生、生態等各個板塊的內容和特色,圍繞主題有針對性約稿、采寫、組版,形成視角新、立意高、介入及時的戰役性、話題性報道。其次動態靈活調整欄目設置與更新。根據新聞的發生發展,動態追蹤一定階段和環境下讀者所關注的“熱點”,抓住關鍵時間節點對選題進行編輯策劃。第三做好讀者調查。掌握讀者的閱讀層次、閱讀愛好和讀者對特刊的評價與反饋,從而明確選取,做到有的放矢。編輯要全面學習掌握黨的方針政策,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和政策水平,對新聞事件做系統把握,對社會有深刻認識感悟,使策劃能夠準確反映事物本質,體現新聞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最根本的”。
對于任何媒體來說,內容創新永遠是根本,是決定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與新媒體相比,特刊在時間上沒有競爭優勢,但競爭并不完全是以時間論英雄,盡管現有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技術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內容為王、思想為王的本質特征沒有改變,好產品自帶傳播力,好內容就是流量源泉。
依托黨報集團的強大支撐,特刊有大批專業記者,在專業性、權威性、系統性方面仍是當地媒體無法比擬的,在獨家新聞已經不可能的背景下,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信息,用更為專業的手段對信息進行整合再現,為讀者提供無法替代的政治站位高、主體突出鮮明、有高度、有深度、有格局的新聞信息,正是內容為王的核心所在。
隨著信息技術變革,新興的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兩微一端”實現了實時傳播,傳統報紙已經無法適應新聞快速消費的需求。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技術并不能打敗傳統媒體,反而可以帶來新的機遇和平臺,通過深度融合占據信息制高點、掌握輿論主導權。
近年來,報業集團通過建立中央廚房,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全媒體統籌運作、全鏈條統分結合作業形式,全面變革傳統的點面結合的采編作業模式,新聞生產方式煥然一新。這要求特刊采編改變傳統的以版面為主導的“記者前線+編輯后方”的工作模式,涉足并嘗試傳播新技術、新領域,形成文字、圖片、視頻等全方位的綜合性報道形態;要求記者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
參考文獻:
[1]黃文杰.報紙供給側改革制約因素破解之道[J].中國報業,2016(02).
[2]孫昕.融合發展中報紙編輯的新策略[J].青年記者,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