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使用率越來越高以及互聯網接入更加便捷,微信使用者呈現逐年上漲趨勢。
微信作為騰訊公司的產品,自2011年問世至今,以迅猛之勢發展。微信使用率的上升與其提供的優質化服務不可分,作為一個借助移動智能終端免費為用戶提供通訊服務和技術服務,使得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文字、語音、視頻和圖片。現如今微信的使用者已經遍布全球,成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網絡即時通信系統。
“盛宴”顧名思義,意味著人們穿著盛裝出席一場盛大的宴會。這里有兩個關鍵詞“盛裝”和“盛大”。“盛裝”意為特意裝扮而非為所欲為,正如斯黛拉·丁-圖 美 (Stеllа Тing-Тооmеу)所 提 出 的“面子—商議理論”,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面子工作”。微信的人際溝通機制也圍繞“面子”做著預防性和修復性的面子工作。而微信朋友圈就為微信用戶展現自己,維護面子提供了一個平臺。“盛大”是基于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體而言的。
在微信信息的傳播內容方面,微信用戶多以簡短的文字內容和語音、圖片、表情為主進行傳播。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微信最大化模擬了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在微信的使用過程中,文字溝通是人視覺的延伸,語音交流是人聽覺的延伸,而個性化的微信表情則是人肢體的延伸。
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互動性決定了微信單次傳播內容的簡短性。集互聯網最大優勢,“免費”是微信吸引受眾最重要的原因。這種借助于手機和互聯網為傳播介質的交流方式又稱作“P2P”рееr tо рееr的縮寫,即伙伴對伙伴的意思或稱對等互聯網),相比現實生活,消除了中心環節和現實生活中地位身份差異。
微信的推廣值根于騰訊QQ的肥沃土壤,使其一開始創建就擁有了騰訊QQ的廣大用戶群體。它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聯系借助互聯網還原到以手機為中介的虛擬世界中。總體來看,微信是一種基于強關系并實現用戶溝通和自我呈現的產品。
張國良在《傳播學原理》中將社會傳播分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他指出,“人際傳播的規模為至少兩人以上,下限明確,上限模糊。只要沒有正式的組織參與其中,參加者再多也還是人際傳播。同樣是人際傳播,又有兩人間傳播、小群體傳播、公眾傳播。”②11
以此來看,除去微信公眾號是面向所有微信用戶,帶有大眾傳播意味外。微信聊天,查看朋友圈等都屬于人際傳播范疇。
現代社會,人們習慣用即時通訊產品(即移動IM通訊工具)來作為現實世界中人際關系的一個替代品或補充品并非毫無道理。而微信也具備即時通訊軟件的所有優勢。免費使用(或含少量流量費用)相比手機短信、打電話等付費使用的媒介來說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延時傳播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它給用戶更多的思考時間。文字、語音、使用表情交流都避免了現實世界中面對面傳播時的尷尬和意外情況的發生,使用戶之間交流更隨意、平等、無障礙。
相比其他的即時通訊微信自身的創新功能使其在眾多IM產品中脫穎而出,比如在為使用者創建更平等的社交環境上,微信做了很大改善。與騰訊QQ不同,微信不顯示用戶的在線狀態,用戶可以選擇及時回復,也可以延時回復給予了使用者更強的個人選擇性。
相比微博聊天功能來說,微信不顯示用戶的信息接收狀況,避免給用戶帶來心理壓力。另外,除了作為傳播媒介的文字和語音之外,微信團隊開發的發送視頻、及時對講、視頻對話、使用表情符號等功能都增加了媒介的豐富度,便于更好地傳達使用者所要傳遞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戈夫曼把社會生活比喻為戲劇表演,提出了戲劇理論 (drаmаturgу)。其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社會行為也就是社會表演,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分別扮演著自己的多種角色,從而使得自己的形象能夠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以戈夫曼的理論為前提,微信“朋友圈”就好像“場所”(舞臺),而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面具盛裝出席這個舞臺,而與此同時,我們也作為觀眾在觀看別人表演。我們所發表的文字、圖片、視頻都經過認真的雕琢,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為想要在眾人面前書樹立的形象而進行表演,這種動作就是前臺行為。當憤慨、尷尬、或令自己感到羞恥的私密行為通常不會在朋友圈表現,而是通過微信一對一聊天、或面對面地與朋友直接抒發而進行。
由此觀之,基于微信建立的虛擬的人際關系舞臺也是現實人際傳播的延伸。微信的免費性與其開放性為人際交往開辟了新的交際平臺,人們借此來傳遞交互信息。人們在各自的舞臺中裝扮、表演,每個人都集“演員”與“觀眾”為一體,微信由此建立起龐大的人際交往“盛宴”。
注釋:
①③④薛可,余明陽.人際傳播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②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郝雨.新聞學引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段鵬.傳播學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4]劉宗義,徐杰.微信的傳播、共享與意義建構—一個文獻綜述[J].重慶社會科學,2014,(01).